学术 | 从气功自发动到太极学入盘-再谈“气以臻道”的 学术价值

时间:2024/5/31 作者: 许峰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73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许峰撰写。作者通过分析气功自发功现象,介绍太极学与入盘锻炼,指出对“气”与“功”的不同认识与把握,可能是决定气机能否深入的关键点,并提出“气以臻道”的学术主张。


许峰1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太极健康中心 上海市气功研究所 上海200030)

摘要:本文列数了气功自发功的长短、优劣,将之与太极学入盘做了深入比较。从各种自发动作成因的角度分析了九种发功动作的差异性,指出了真动之所在,同时也对中华太极学做了一定程度的介绍。结论:立足于“道”,而不是立足于“气”,摆正两者的辩证关系是提倡“气以臻道”学术主张的价值所在,也是气功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自发功;入盘;气以臻道;太极学

基金项目:上海市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中医药健康素养促进工程[项目编号: ZY(2021-2023)-0105]和上海市地方高水平大学试点建设专项“太极健康中心”建设项目

1作者简介:许峰,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气功功理研究、太极健康传播与教学,现工作于上海市气功研究所.E-mail: xf681119@aliyun.com

1气功中的自发功现象

自发功是气功锻炼中常用的一类功法,它具有简单易学、动作量身定制、功效显著等特点。练功时一般以轻松、舒服的姿势站立,眼睛轻闭,身心逐渐沉浸于松、静、自然的状态,意识好似半梦半醒一般,十几分钟或者更短时间就能进入气功态。此时身与心完全放松自然,不用意念干预或诱导,任由发动的气机带出身体动作,这样的练功方式就是自发功[1]

1.1从自发功引出的问题

自发功可以说是一种任由身体发挥、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锻炼方法。自发功初期,气机主要在于疏通经脉、疗愈宿疾,肌体往往会自发地寻找不适部位,不同程度地出现扭、甩、拍打、旋转、按摩等动作,有的还伴有嬉、笑、哭、唱等的自我调治。许多传统功法,如站桩、静功、太极拳,甚至八段锦都会不同程度地诱发自发动作。由于自发功功效显著、容易掌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风靡一时。然而由于对它的内在机理认识不足,自发功在传播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譬如:练功出了自发动以后该怎么办?下一步的功行该向哪里走?强烈的动作、充沛的气机是否容易练功出偏?为什么自发功人群中偏差比例相对较高?自发功留给人的感觉好像一部已经发动的机车,接下来往哪里行驶、怎样行驶、安全事项都不清楚,存在较高的风险系数。

1.2正确看待这个“功”字

这里其实蕴藏着一个气功学术的关键性问题,即:如何正确认识气功的“功”字。气功锻炼区别于普通体育锻炼之处,在于它的入境性锻炼特征,俗称“气功态”。进入这种特定的身心状态中锻炼,才能自然产生“气”的感受,称之为“功”只是就俗、对比日常而言。如果究其实、究其本质来说,“气”只是特定身心状态下、特定精神境界中激发出的某种能量与感受,且具有特定的规律。也就是说,气功的气,并非是一种功夫,而是生命在特定状态下能量规律的呈现,称之为规律或“道”似乎更合适。如果这样认识的话,自发动现象就是身心处于特定放松状态下的一种规律性体现,人人本俱、个个都会,没有什么神秘、大惊小怪的。相反,我们如何理解、认识自己的内在境界,把握特定状态下自己身心的规律才是重心。这里就从认识上肇分出“气功”与“气道”的巨大差异,“功”执于功夫、“道”谈论规律;前者易落神秘、后者趋于理性。人们只有基于对境界与规律的深刻认识上,才会意识到自发动后面的路该怎么走?不同的认识决定了不同的走法,不同的走法得出不同的结果。

这里已经从推导上显露:对“气”与“功”的不同认识与把握,可能是决定气机能否深入的关键点。对比现代气功的各种自发动,传统太极学中有一门非常接近的技术——入盘。太极学是如何认识自发动现象?解决好入盘后的各种问题,指导自发功行不断地深入呢?

2太极学与入盘锻炼

2.1何谓太极学

太极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学术。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太极学内涵是汇聚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的精要,历经道家太极门数千年打磨与传承而最终成学。太极学是知行合一的学问,它的“知”体现在具有很强的哲理倾向,是一个哲理性、思辨性学派;它的“行”体现在自然无为的践行与入盘上,需要身心不断地返躬自省。从太极学角度看,“知”属于理行入太极,“行”属于功行入太极,合为太极学[2]。太极学理行最主要的特色在于它的“境界观”,即:强调万事万物、所有与虚无、一切存在与不存在都是境界性的表现,这实际上是一种基本的哲观。从境界观思维出发,太极学凝炼出“三极”(又称三界、三天)理论,就是用无极、太极、有极三重境界来哲理性地概括、解释一切现象与规律[3]。简单地说就是用“三极”理论讲清楚了传统文化标榜的“道”。为了进一步阐述“三极”,太极学纵向概括出九大哲理,从三界角度哲论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横向总结成九大学理,从哲常学玄神教法功证九辨析理。如果用一句术语来表述,就是“三界九哲”、“一道九理”[4]

太极学功行最主要的特点同样反映在境界性上,练功中的关键三要素:阶段性口诀、功境性表现、功力性应用都具有境界性、阶段性的特点,不宜被初学者提前知晓,否则容易成为下一步深入的知障。太极学将功行深入的完整过程总结为九个次第,用来指导具体的修炼行为。如果也用一句术语来总结,就是“三功九秘”[5]。太极学理行与功行之间的关系是相伴相随,呈现一显一隐、一阳一阴、一悟一证的特征,共同引导着初学者深入先天本来的境界——“太极”。

屏幕截图 2024-05-31 202014.png

从整个学术构架上看,太极学立学于太极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半有半无之间的“有无界”之上。其立学的三原则如下:

无所立,无所不立;

有所立,即立即破;

当所立,人间难逾。

三原则依次递进,从无达有,由虚到实。这种立学的定位,让太极学具有区别古今其他学派的鲜明特征,让太极思维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流易性。从第三则“当所立,人间难逾”的角度来看,太极学立足于人的六根感知,目的在于激发生命内在本有的智慧,帮助人们突破、领悟、贯通各种境界,从认知上追溯生命的本来。

2.2入盘锻炼

入盘锻炼是太极学功行实践的一个传统的、独有的说法。盘者,圆也,喻太极之象;入盘者,自我身心逐渐融入太极境界,处于一种自然而然、无为而为的精神境界。入盘之后,人的关注点由外而内、从形到神,逐渐内守虚无,静待一气发动。从外形上看,入盘似乎与自发功很像,都是等待气机自己发动、等候动作自己降临。然而真正的差别在于两者“处心”的不同:入盘是身心入太极,它不看重自发出什么动作,而是让自己静下来,等待静极而返、一气自动,所以关注点是安置好当下那颗不安分的“心”。传统入盘往往设有阶段性口诀,强调“心性而气机”。而气功自发功很少讲心性,关注点往往落在气机上、落在动作上,看重“调气而动作”。这看似细微的差别,实际上是气与动、心与意、无与有的根本差别,直接导致自发动作出来以后完全不同的处理原则。

3十方无极档与九类自发动作

3.1“九动”的甄别

身心从宁静深处不由自主化生出一动,谓之“静极生动”。所生的各种动作隐含着不同意义,虽然它们似乎都是自发的,单从表面上看很难区别,然而在气机成因上却有着“八假”与“一真”的不同,太极学将之合称为“九动”。前八种动,自发功与入盘都会碰到,但自发功认为是真实之动,太极学却以为是假动,是初学者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也是脱变真动的基石。“九动”的内涵与甄别如下:

驰动:闭目放松后,身体渐失平衡,不由自主的晃动。

斜动:习惯性的重心偏斜,在放松状态下的身体表现。

习动:放松以后,平时养成的习惯动作会自然地流露。

病动:气机逐渐流动,气冲病灶疗愈宿疾引发的动作。

意动:由于接受了信号暗示,造成潜意识带出的动作。

欲动:放松状态下,各种身心压抑欲望的自然萌发蠢动。

势动:放松入静后,上述各种惯性动作带出的势能动作。

气动:气机疏通内脉时,由或断或续内气所引发的动作。

真动:气机疏通内脉时,因为气机内运激发的动作架子。

这九大类自发动作往往似是而非,并非每个人入盘之后都会依次遇到,但是基本涵盖了全部的自发现象。太极学认为入盘时的各种假动在所难免,也是动作由假入真、从有为到无为的一个必然过程。关键在于出现这些或缓或疾、嬉笑怒骂、甚至失控状态下的自发动作时,我们必须坚守自己的心、坚守虚无,切勿“心随动移”、“循有失无”。这是气功自发动与入盘在认识、功行上的一个分野岭[6]

3.2九宫太极架才是真动

太极学功行从十到一,以数字串联统领,即: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其入盘的第一阶段称为“十方无极档”,从表象上看非常类似于自发功,但两者还是有着很大不同,根本的区别在于一个守动、一个守无。守动者,得之于动必失之于动,易被假动迷惑了耳目;守无者,人机不动而天机自动,剥尽假动体露真动。十方无极档在入盘时要求身心放松进入“无极孕太极”的状态,其口诀清晰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口诀:

不思不念,心如无极;

不式不势,形如无极;

不言不诀,法如无极;

一灵独存,孕含太极。

此时,身心因静极而入境体悟,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肇开一气。逐渐无中生有、静极而动、动而升阳、气助架行,慢慢剥尽各种假动、习动,合归一真。一真者,就是发出了九宫太极架,也就是内气带出的真动。这个真动是建立在八个假动的基础上,具有下一步深入功行的价值。太极学功行每一层的入盘都具有这个特点,不断地“无中生有”,然后“有归于无”、“否前定后”地深入,引导着身心逐渐从有界进入有无界,再深入无界,直至贯通三界,了得太极[7]

3.3论气与论道

气功自发功与太极学入盘,从表面来看是如此接近,为什么后面的路却越走越远、悬隔天地。这里至关重要的一点在于两者立学的不同:自发功立于“气”、立于“动”;而太极学入盘立于“道”、立于“太极”。看似细微的这点差别,实际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也是太极健康强调“气以臻道”[8]的关键所在。因为同样入境之后,一个是根植于“道”的无为;一个是落入“有”的无常。无为则趋于自然;有为则必归使然。自然者剥尽诸伪透达生命本真;使然者人为机巧而越行越浅。太极学立论于三界,妙应有无,学理涵盖了有界、有无界、无界,实际就是指向“道”。所以,不管是入盘锻炼后的“气”,还是自发形成的“动”,都是“道”的产物,都在不断回归于“道”。所以入盘后身心不牵挂于“动”,心神不纠结于“气”,任运自然,体悟太极。如此人机不妄动,天机方得自动,功行的深入才不至于受到欲望、习气的干扰,内气才可能自然而然、疏通内脉透达先天。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气”:就生活状态而言,气可以归之为先天;但从入盘状态而言,气落在感觉属于后天。自发功与入盘都希望“后天返修入先天”,都不希望轻易落在后天假动。但是两者对于“气”与“动”的不同认知,反映在对自发动的态度与处理上,并进而影响后面的深入功行。入盘理论对“气”与“道”的差异看得非常清晰,太极学的根本方向在指引学人趋入“太极”、趋向于“道”,所以它不主张纠缠于各种气的感受与动作。而气功自发功缺少了对“道”的认识与追究,功行时容易落入气的感觉与动的感受之中而多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

4“气以臻道”学术主张在气功学科发展中的价值

由于气功学是在古代儒、释、道、医、武、杂各派修炼功法的基础上汇聚而成,导致现代气功呈现出偏于技术方法、偏于具体运用,对于学科本身的指向,对于修炼方向缺乏深刻的认识,造成当代气功常常迷失于“气”的神秘、过分追求应用,产生茫然无所适的困惑。气功在带给我们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气功学科将何去何从?气功如何连接生命的本来?

“气以臻道”学术主张的提出,为整个气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气”成为认识生命、认识自己的一种载体;关于气的修炼、气的规律都是我们从内在认识生命本来的一个部分。那个无限广袤的源头、无限深邃的源泉才是需要臻达的“道”。从功行角度看,“气以臻道”更是解决了功行境界的许多具体问题,明确了“臻道”的根本方向,练功时就不会迷失在各种感官与境界中;不会执着于各样气感与动作上。不落执、不落端,才能自然与无为;不落一切执、不落一切端,才能解决各种端执问题,领悟自己的生命真谛[8]

这就是气功这门古老学术的价值所在;也是传统东方学问的魅力所在。“气以臻道”给出了现代气功学术发展的大方向,太极学给出了一个知行合一的学术范例。

参考文献

[1]林孝宗著.自发功[M].台湾:自发功研究室,2003:25-41

[2]陆锦川著.仿佛居士谈道录之道家太极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47[3]许峰,肖斌,钱蔚丽.太极学学理引述与浅释[C].第二界太极健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9:8-21

[3]陆锦川著.仿佛居士谈道录之太极三大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4-34[5]陆锦川著.仿佛居士谈道录之道家太极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259-268

[6]陆锦川著.仿佛居士谈道录之道家太极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25-131

[7]陆流著.气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479-562

[8]许峰著.问答求真气以臻道[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11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