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中医气功五禽戏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探究

时间:2024/10/15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862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亳州市华佗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夏克平团队撰写。本文主要探究中医气功五禽戏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强调以逆腹式呼吸、丹田呼吸、周天功来以意导气,气引形体。该功法动静结合,简便易行,既可供健身爱好者习练以无病先防,又适宜中医临床辨证施功以既病防变。


夏克平 马天才1 李艳玲2

1亳州市华佗中医院;2亳州学院 亳州236800)

摘要:中医气功五禽戏,精炼自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基于动作的开势与合势,以逆腹式呼吸的形式练丹田呼吸,行周天功运气,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意、气、形合一,深谙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动静结合,简便易行,既可供健身爱好者习练以无病先防,又适宜中医临床辨证施功以既病防变,适宜各类人群,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共同体培育项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五禽戏;中医气功;运动生物力学

作者简介:夏克平,男,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安徽省亳州市华佗中医院,亳州市州后街19236800手机13966505599电子邮箱1781217818@qq.com

中医气功五禽戏(“中医气功推荐功法华佗五禽戏”的简称)精炼自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意、气、形合一,复原导引功法,动静结合,深为各类人群所青睐。今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对其功法加以探究,以更好地推广与应用[1]

1术式的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

国家级非遗华佗五禽戏套路54式,活步习练,动作复杂,为了便于一般爱好者健身习练,又适宜于中医临床辨证施功操作,并作为中医气功推荐功法,精选了代表性的术式,原地习练,动静结合,执简驭繁,所选术式顾及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而充分显现了运动生物力学关于人体上肢、下肢和躯干的基本运动动作形式[2]

运动生物力学认为,“人体基本运动动作形式可主要归纳为推与拉、鞭打动作、缓冲与蹬伸动作及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等动作形式。”其中上肢有推、拉和鞭打,下肢有缓冲、蹬伸和鞭打,躯干有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3]。中医气功五禽戏的术式动作是多角度多方位,充分体现了上肢的推、拉和鞭打,下肢的缓冲、蹬伸和鞭打,并有运动躯干的扭转、摆动和相向运动,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伸展牵拉筋骨,自我按摩脏腑,伸展疏通经脉。由于模仿动物的生活习性动作不同,侧重运动部位也各有异。一般一戏多侧重运动一方位,比如鹿戏多运动两胁,猿戏多运动心胸,熊戏多运动脘腹,鸟戏多运动胸肺,虎戏多运动肾腰,部位相对明确,按摩脏腑疏通经脉针对性较强。五戏相辅相成,共同达到多角度、全方位运动周身,以增强各脏腑功能,调气活血,静心怡神。比如:鹿戏取梅鹿伸腰式、转颈运闾、成鹿亮角3式,基本体现了上肢的推、拉和鞭打,下肢的蹬伸、缓冲和鞭打与躯干的摆动和扭转运动;且以侧身角度侧重伸展牵拉运动两胁,以按摩肝胆,伸展疏通肝、胆经脉,疏肝强筋。

固然每禽对全身脏腑形体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某些术式由于运动动作形式特殊还兼有对其他脏腑经脉的特殊作用,只是运动侧重部位不同而作用相对有别而已。

2炼气的运动生物力学基础

中医气功五禽戏炼气是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意、气、形合一。以意导气,是以意念支配动作,根据动作的开势、合势引导内气沿经脉路线上、下运行,行周天功运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是动作依循内气的上、下运行需要而调控开势、合势的力度,依从内气,支持内气运行。

2.1动作的开势与合势

中医气功五禽戏为传统中医气功动功,其关键操作是调控呼吸以炼内气,原则是借势呼吸、顺其自然。借势呼吸,是借动作的开势吸气,合势呼气;顺其自然,是呼吸顺应动作的开势与合势之自然。开势,上肢动作向外用力,收腹扩胸吸气;合势,上肢动作向内放松,松腹缩胸呼气,即开吸合呼。

运动生物力学认为,内力主要是肌肉力,是人体完成动作时唯一可控的主动力,没有肌肉的适时收缩和舒张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人体的主动动作[3]

开势,下肢、腹部肌肉收缩发力上、下肢动作向外缓慢均匀用力扩胸吸气合势下肢、腹部肌肉舒张,上、下肢动作向内缓慢均匀放松,缩胸呼气开势,全身肌肉收缩用力,吸气,为刚;合势,全身肌肉舒张放松,呼气,为柔。动作的开势与合势,完全契合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这一人体的运动力学原理。

操作时,开势不等于起势,合势不等于收势。开势与合势是指动作扩胸张肺与缩胸收肺,起势与收势是言动作的开始与结束,不可混为一谈。有些术式起势,动作开始操作,但未必扩胸张肺,不可视为开势;必待动作扩胸时方可视为开势,方能借势吸气。收势,动作结束,其缩胸收肺呼气已在进行中,并非缩胸收肺呼气的开始,不可混称合势。

关于五戏的手形,一般开势随上肢动作用力呈该禽戏象征性手型,合势随上肢动作还原自然放松为掌,但某些术式如翻身虎扑等的特殊要求除外。熟悉把握动作的开势与合势,是练好中医气功五禽戏意、气、形的关键,意、气、形的操作无不以此为基础。

2.2逆腹式呼吸

中医气功五禽戏炼内气是以动作的开势与合势为基础,以逆腹式呼吸的形式练丹田呼吸,行周天功运气。吸气时,下肢、腹部肌肉收缩发力,上、下肢肌肉向外用力,腹腔内脏上移,膈肌上抬肋间外肌收缩扩胸张肺呼气时,下肢、腹部肌肉舒张,上、下肢肌肉向内放松,膈肌下移,肋间外肌舒张缩胸收肺。

腹部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逆腹式呼吸的主动力,炼内气就是以腹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的内力为主动力,内气与内力同步。

中医气功五禽戏使用逆腹式呼吸是功法自身特点所决定的,在仿生动作中多有举臂、提腿术式,这些术式开势势必收腹吸气;合势势必松腹呼气,自然形成逆腹式呼吸,习练者只需借势呼吸,顺其自然,开吸合呼。功法本来很容易,但习练者若不得法,急于求成,违背练呼吸的原则,不顾动作得势与否而刻意收腹吸气与松腹呼气,未借动作之势、顺其自然,或出现胸闷、头晕等不适,原因不外乎缺乏对逆腹式呼吸及动作开势与合势的正确认识和操作。

2.3丹田呼吸

中医气功五禽戏的丹田呼吸是练逆腹式呼吸所达到的一种调息境界,是炼内气的关键环节。动作开势收腹吸气时感觉内气从周身向丹田聚集,合势松腹呼气时感觉内气返丹田向周身散发,内气于丹田一聚一散,鼻孔一吸一呼,自然配合,丹田为枢。至于体呼吸,是坚持练丹田呼吸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把握动作的开势与合势,坚持练丹田呼吸,顺其自然,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就能达到。

2.4周天功

周天功是道家气功的代表性功法,源自其内丹术,重视内炼精气神,强调意念的主导地位。其运行内气在体内按经脉路线循环流转,沿督、任二脉流转者为小周天功;在小周天功的基础上延长至其他经脉流转者为大周天功。

中医气功五禽戏行周天功运气,基本操作是动作开势收腹吸气导内气自丹田沿督脉上行,合势松腹呼气导内气沿任脉下返丹田。凡术式动作开势屈臂或臂被动者用小周天功,开势伸臂者运用大周天功。开势屈臂或臂被动者主要疏通督、任二脉,故运用小周天功;开势伸臂是在疏通督、任二脉的基础上疏通上肢经脉,运用大周天功。习练周天功除导气沿经脉路线上、下运行外,还要做好意守操作,明确运气目标,增强运气效果,稳定躯体重心,达到意、气、形合一。这是出于自身功法发展完善的实际需要,规范运气操作,使运气由难化易,并作为意、气、形合一的一种模式有机地融入套路功法之中。

运动生物力学认为,人体的运动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以肌肉收缩为动力,以关节为支点,以骨骼为杠杆的机械运动。上肢的用力动作往往由下肢和躯干发力,需要下肢的支撑和固定,依次是下肢和躯干的用力,肩关节的用力,肘关节的用力和腕关节的用力[3]。下肢的用力动作往往也是由躯干发力[3]

中医气功五禽戏行周天功运气,正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以躯体肌肉收缩和舒张为主动力,引导自下向上的躯体肌肉收缩发力和自上向下的躯体肌肉舒张放松。

周天功源自气功修炼的实践,是古人对练功实际体验的总结提升而成的认知。就中医气功五禽戏运气的实际气感而言,动作开势腹部肌肉收缩发力收腹吸气,气感偏于躯干背侧而趋向于上;合势腹部肌肉舒张松腹呼气,气感偏于躯干腹侧而趋向于下,这与周天功收腹吸气导气自丹田沿督脉上行与松腹呼气导气沿任脉下返丹田的运气流转经脉路线相一致,与运动生物力学关于人体躯体发力趋向则基本相符。

中医气功五禽戏,基于动作的开势与合势,以逆腹式呼吸的形式练丹田呼吸,行周天功运气,以意导气,气引形体,形随气动,意、气、形合一,深谙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规范有序,动静结合,简便易行,可供健身爱好者习练以无病先防,又适宜中医临床辨证施功以既病防变适宜各类人群,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中华中医药学会适宜技术国际推广合作共同体培育项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第一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19.

[2]夏克平.华佗五禽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44.

[3]陆爱云.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