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贵州中医药大学讲师黄书婷及其团队撰写。文章围绕“易筋经功法的脊柱养护特点”展开,对脊柱运动节段、运动方向、运动形式、运动幅度、运动特点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以期促进习练者脊柱健康、精准指导运动处方、增强养生防病效果。
黄书婷 曹峰1 郭永胜1,2*
(1贵州中医药大学 贵州 贵阳550025;2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029)
摘要:脊柱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渐趋低龄化。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是历久弥新的健身养生方法,对于脊柱养护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对比分析易筋经12个体式的脊柱运动节段、运动方向、运动形式、运动幅度与运动特点,归纳并揭示易筋经功法的脊柱养护作用特点:注重脊柱逐节联动形成近似链条式的灵活性锻炼,强调脊柱的复合性运动,对颈椎、胸椎、腰椎的锻炼角度与强度较为均衡,并以闭链的脊柱侧弯和后伸运动为特点,可为促进习练者脊柱健康、精准指导运动处方提供借鉴。
关键词:易筋经;健身气功;脊柱养护
基金项目:贵中医博士启动[2019]36号;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GZLCLH-2021-205);贵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教改专项项目”(YFYJG(2019)21号)
作者简介:黄书婷,山东济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医养生学与中医文化学。通讯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学城贵州中医药大学,550025。联系电话:15329607493;邮箱:huangshuting_126@126.com。
*通讯作者:郭永胜,山东成武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经典与中医健康管理。邮箱:guoys_sheng@126.com。
脊柱相关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渐趋低龄化,其疼痛和活动受限症状会降低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劳动力丧失,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因此提早防治脊柱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健身气功·易筋经[1](以下简称易筋经)被证实在胸廓活动度、Schober试验、坐位体前屈、枕墙距、立位体前屈、立位体侧屈、正位臂平举体旋转等指标方面能有效改善脊柱活动度,对青少年脊柱侧弯、中老年人群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下腰痛等疾病具有预防、治疗和康复作用[2-11]。本文综合人体运动学、系统解剖学等学科知识,研究分析健身气功·易筋经除预备势与收势之外的12个体式,对其脊柱运动节段、运动方向、运动形式、运动幅度、运动特点进行比较与归纳总结,进而提炼该套功法在脊柱养护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期为指导习练者全面促进脊柱健康、精准指导运动处方、增强健身气功养生防病效果提供参考。
本文中脊柱运动节段分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四个部分。运动方向以脊柱的节段运动,即以脊柱各节段之间的相对运动为主要关注点。运动幅度较小者以略、较小、小幅度等词汇描述。脊柱的节段运动有轴向运动、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5种方向。轴向运动有轴向牵张、轴向压缩2种,侧弯有左侧弯、右侧弯2种,轴向旋转有顺时针轴向旋转与逆时针轴向旋转2种,合计8个运动方向。因轴向牵张与压缩幅度较小,本文不做讨论。因易筋经运动注意对称练习,故本文以前屈、后伸、侧弯和轴向旋转4个运动形式进行讨论。
1易筋经体式的脊柱运动节段与运动方向
除预备势与收势外,易筋经共12势,分别是:韦陀献杵第一势、韦陀献杵第二势、韦陀献杵第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出爪亮翅势、九鬼拔马刀势、三盘落地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式、掉尾势。韦陀献杵第一势、出爪亮翅势、三盘落地势为脊柱的间接运动,韦陀献杵第二势表现为脊柱的前后位移,韦陀献杵第三势表现为脊柱的轴向牵张,在此不做讨论。由于骶尾椎的运动受骨盆限制,胸椎的运动受胸廓限制,其锻炼以间接运动的方式进行,运动幅度较小。其他7个体式与相应锻炼到的脊柱节段情况见表1。其中骶尾椎运动方向为骨盆运动方向,非节段相对运动。
2易筋经体式的脊柱运动特点与运动幅度
易筋经除起势与收势外共12式,其中脊柱的间接运动5个,属于脊柱的运动为静力性运动;脊柱的直接运动体式7个,为脊柱的动力性运动[13]。其中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打躬式为脊柱的开链运动,脊柱下端相对固定。卧虎扑食势、掉尾势既有脊柱的开链运动又有脊柱的闭链运动。在开链运动部分,脊柱下端相对固定;在闭链运动部分,脊柱两端相对固定。闭链运动有助于脊柱的神经训练,开链运动有助于强化肌力,尤其是肌肉爆发力[12]。其动作中相关脊柱运动节段、运动特点与运动幅度情况如下:
韦陀献杵第一势包括3个动作,韦陀献杵第二势包括4个动作,韦陀献杵第三势包括4个动作,其中脊柱运动为静力性运动,运动过程中需维持脊柱直立。以上体式中通过上肢带动胸廓以及提踵时为维持身体平衡而促使脊柱相应肌肉做功,对脊柱的神经训练与肌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出爪亮翅势不分左右,共计3个动作。重在扩胸展肩,两掌前推时,肩胛内收,推呼收吸。本式不涉及脊柱的直接运动,通过肩胛内收带动胸廓对胸椎有一定的挤压作用。三盘落地势不分左右,共计2个动作,通过上肢运动与下肢的屈伸活动,间接锻炼脊柱静力性维持平衡的能力。摘星换斗式分左右两个方向对称进行,每个方向含2个动作。运动中脊柱下端相对固定,通过上肢运动带动脊柱发生旋转与微屈曲,旋转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微屈发生在颈椎、胸椎。单侧动作中颈椎、胸椎、腰椎的旋转均包括左右两个方向,属于脊柱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锻炼。
倒拽九牛尾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均分左右两个方向对称进行,每个方向含4个动作。其中倒拽九牛尾势运动中脊柱下端相对固定,通过上肢运动带动脊柱发生旋转与微屈曲,旋转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微屈发生在颈椎,主要属于脊柱在水平面上的锻炼。九鬼拔马刀势通过上肢运动,带动脊柱发生旋转与前屈,旋转和前屈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在运动中脊柱下端相对固定,脊柱上段与上肢形成极小的拮抗,有助于保持脊柱上段稳定,属于脊柱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锻炼。青龙探爪势通过上肢运动带动脊柱发生旋转与前屈,旋转发生在颈椎、胸椎、腰椎,前屈发生在腰椎,属于脊柱在矢状面和水平面上的锻炼。卧虎扑食势通过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其在开链运动部分,脊柱以双下肢为支点进行逐节联动的前屈、后伸,其锻炼部分涵盖颈椎、胸椎、腰椎与骶尾椎,蛹动的动作对脊柱产生灵活性锻炼;在闭链运动部分,颈椎、胸椎发生后伸,胸椎后伸以腹部和前腿为支点,由于受胸廓限制胸椎后伸幅度较小,颈椎后伸幅度大于胸椎,属于脊柱在矢状面上的锻炼。
打躬式、掉尾势均不分左右。其中打躬式3个动作,重在逐节牵引由颈椎、胸椎、腰椎到骶尾椎进行前屈运动,再由骶椎、腰椎、胸椎、颈椎到头部逐节伸直,属于脊柱在矢状面上的锻炼。掉尾势4个动作,抬头时颈椎后伸,头与臀部相向运动时,颈椎、胸椎、腰椎、骨盆(带动骶尾椎)发生侧伸,其以上肢与下肢作为固定点的闭链侧伸,有助于在维持脊柱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脊柱在冠状面上的锻炼。
总之,在脊柱直接运动的7式中,4式为脊柱矢状面和水平面的复合运动,2式为脊柱在矢状面的锻炼,1式为脊柱在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复合运动。单就相关体式而言,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锻炼的涉及体式分别是1个、7个、4个。可见,就脊柱的直接运动而言,易筋经功法中脊柱在矢状面运动的相关体式最多,水平面次之,冠状面最少。
3易筋经体式对脊柱养护的作用
通过对比7个动力性运动体式的脊柱运动节段、运动形式、运动幅度、运动特点,发现本套功法对脊柱的养护有如下优势:
3.1注重脊柱的逐节联动式灵活性锻炼
打躬势以脊柱的逐节前屈与恢复中立位运动为特点,卧虎扑食势以躯干的蛹动带动双手前扑绕环,两个动作均强调脊柱逐节联动形成近似链条式的灵活性锻炼。就该类动作而言,卧虎扑食势中的脊柱链条式运动速度较打躬势快,前屈幅度相对小,强调脊柱的弹性,且兼具部分脊柱后伸的锻炼作用,打躬势相对运动速度慢,前屈幅度大,强调脊柱运动中的静态平衡维持。
3.2强调脊柱的复合性运动
在7个脊柱直接运动的体式中,有5个是脊柱的复合型运动。分别是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倒拽九牛尾势、掉尾势。摘星换斗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主要涉及脊柱在矢状面与水平面的运动,表现为脊柱的旋转与前屈。倒拽九牛尾势涉及脊柱在水平面和矢状面的运动,表现为颈椎、胸椎、腰椎的扭转,兼具腰椎、胸椎的微前屈。掉尾势涉及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运动,表现为脊柱的侧伸,兼具颈椎的后伸。就脊柱的复合运动而言,易筋经功法5个脊柱复合运动体式中有4个为脊柱在矢状面与水平面的复合运动,即旋转与微屈曲,1个为涉及脊柱在冠状面和矢状面的运动,表现为侧伸与颈椎的后伸。
3.3颈椎、胸椎、腰椎的锻炼角度与强度较均衡
从表1可以看出,易筋经除去起势收势与脊柱简介运动的7式中,脊柱各个节段即颈椎、胸椎、腰椎的前屈运动、后伸运动频度相近,侧弯运动频度相同,在各个运动方向上的体式总数相近(前屈、后弯、侧弯、旋转)。因骶骨自身已融合且受骨盆限制而频度较小,表格中所记录的骶尾椎运动方向频度是与骨盆旋转相伴随的运动,是发生在腰椎与骶尾椎之间的前屈、后伸、侧弯与旋转。鉴于骶尾椎旋转运动频度相对较小,无法与脊柱其他部位运动锻炼相比,故不做讨论。
另外,易筋经亦以闭链的脊柱后伸运动见长,如卧虎扑食势、掉尾势中的脊柱后伸动作均是在上下肢固定,与胸椎、腰椎、骶尾椎形成闭链的前提下进行的,可以促进脊柱与相关肌群神经系统的锻炼。
4易筋经体式对脊柱养护的不足
本套功法对脊柱的养护形式较全面且安全系数高,但亦存在一些欠缺。如由于易筋经动作中胸椎、腰椎的后伸幅度较小,对胸廓部位筋膜的调整能力有限,对相应肌群的锻炼力度也相应较小。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可以结合一些其他功法动作,如采用瑜伽轮等辅助工具,作为支点进行相应后伸锻炼,从而以全面促进脊柱健康。
5总结
综上所述,健身气功·易筋经功法对脊柱的锻炼形式较全面,但锻炼强度与锻炼幅度相对较小,以促进神经系统健康为主,对肌肉力量锻炼相对较小。其在脊柱的间接锻炼的体式,如韦陀献杵第2与3势、出爪亮翅式等,主要扩胸展肩,对调整胸椎与胸廓部位的筋膜具有良好作用。易筋经以脊柱的复合性运动为主,故各个方向的运动均会相应减小。易筋经功法本身侧重于对脊柱相关神经系统健康的促进,若在易筋经功法练习之外,适当补充其他练习动作,如瑜伽的坐姿侧伸展式(脊柱侧弯体式)、坐姿扭转式(脊柱扭转体式)等,将有利于增大脊柱肌肉的锻炼力度,促进肌肉、韧带等结构的健康或修复,从而全面地维护和促进脊柱健康。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易筋经[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1,27-89
[2]房庆华,房宇轩.“健身气功·易筋经”对青少年脊柱康复干预研究[J].武术研究,2018,3(1):112-114+131.
[3]王耀光,赵雅云.浅析健身气功易筋经对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影响[J].山西青年,2017,(23):224.
[4]杨涛.保健气功易筋经对中学生脊柱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1-5.
[5]陈红亮.扳法结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8):1239-1241.
[6]邵兵华.电针配合易筋经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5:1-6.
[7]周勇,周元超,李程秀,等.易筋经锻炼对中老年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2,31(1):25-27.
[8]金相奎,王珍武,张明伟,等.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大学生柔韧性影响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11,32(3):99-102.
[9]邱荣鹏.健身气功·易筋经对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的影响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10]凃富筹.健身气功·易筋经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干预和机理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1-5.
[11]蔡祥碧.健身气功·新编易筋经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下腰痛的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1-10.
[12]黄晓琳,敖丽娟.人体运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37-138.
[13]王拥军,潘华山.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