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三调”解“道”

时间:2024/5/25 作者: 侯北辰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738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侯北辰老师撰写。文章围绕古今三“道”字字形结构,深入浅出地指出了“道”在功修锻炼中的重要性。


侯北辰1

(中共中央党校社区卫生服务站 北京 100091)

摘要:本文通过对古今三个“道”字字形结构的分析,发现“道”字蕴含“调身、调息、调心”的基本要义,且“三调融为一体”,并最终得出结论:(一)、古“image.png”字,以“image.png”字形作为架构,侧重于提示功修锻炼者既需要精勤不怠,又需要顺其自然,动静有序,行止有则。(二)、古“image.png”字,以“image.png”字形作为架构,特别指示出功修锻炼的关窍所在,暗寓“三调”应以调心、调神为重之涵义。(三)、现代“道”字,以“之”字形作为架构,指示出功修锻炼重点在头部,重点要调心和调息配合,神气合一。其半包围结构,暗示功修还需要“周行而不怠”,锻炼不息。

关键词:气功;三调;道

1 作者简介:侯北辰,男,中共中央党校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科主治医师。Email: hbc1323@126.com

1《黄帝内经》中的“道”

        气功,源远流长,泽被苍生,传承至今。她是一种“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1]《黄帝内经》是中医气功学的经典著作,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2]这里的“呼吸精气”即在调息,“独立守神”即属于调身和调心范畴,“肌肉若一”,即为调身。注重“三调”,且融调身、调息和调神为一体,是中医气功操作的基本要求。

2《道德经》中的“道”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她同样重视修炼过程中的“三调”操作。如:第六章论述调息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3]第十六章论述调心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4]还有广泛意义上的调身行为,如第十五章的“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5]等。不仅如此,道家修炼还非常重视守窍和观象,如守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又如第二十一章的观象:“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6]尽管在实际锻炼过程中,道家和中医气功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在重视“三调合一”的操作方面,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作为修道和气功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启发了无数修道者和功修者。对《道德经》的理解程度,深刻影响着修道者和功修者的锻炼水平。其中,对于“道”的理解,尤为关键。众所周知,“道”是《道德经》的基本概念,也是核心概念之一,前辈先贤们从各种角度进行了阐释,赋予了“道”非常多的涵义,比如道路、规律、法则、方法等。这里仅从“道”字字形结构来分析,发现“道”之构成寓意丰富,深蕴“三调”本义,直透功修关窍。

3《说文解字》中的“道”

《说文解字》曰:image.png,所行道也。从辵从image.png 。一達謂之道。image.pngimage.png,古文道从image.png寸。徒皓切〖注〗衟、image.png,亦古文道。[7]

从中不难看出古代“道”字字形属于左右结构,由“image.png”和“image.png”,或者“image.png”和“image.png”两部分构成。

image.png,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从辵。讀若《春秋公羊傳》曰‘辵階而走’。丑略切”[8] ,即“走走停停”之义。

image.pngimage.png同。image.png古文也。巛象髪,謂之鬊,鬊卽巛也。凡image.png之屬皆从image.png。書九切[9],即“首”字,指头也。(image.png字,又由巛和image.png组成。巛象髪,即头发。image.png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昌緣切”[10],巛又有贯通穿行的流水之义。image.png鼻也。象鼻形。凡自之屬皆从自。image.png,古文自。疾二切[11]image.png即指鼻子。)

image.png,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image.png,謂之寸口。从又从一。凡寸之屬皆从寸。倉困切[12],即“寸”字。

上述两个古“道”字,即“image.png”“image.png”,它们所用“image.png”是相同的。“image.png”字字形属于上下结构,即由象髪的“巛”和象鼻形的“image.png”构成一体。所不同之处在于“image.png”和“image.png”字形。

而现代的“道”字字形则属于半包围结构,即由左下侧的“之”和右上侧的“首”两部分构成,且保留了古代的“ ”字字形架构。

如前所述,首先来看image.png(首)字字形。

最引人注目的是下方的image.png”字字形构件。“image.png”,自也,即鼻子,呼吸由鼻,当可引申为调息、调气。再有上方的image.png(巛)字字形构件。 image.png(巛),像发,发,随风飘动;又像川字,指贯通穿行的流水。二者都有流动的意思,可指代流动的心神、神识。脑蕴神机,神藏于心,当可引申为调心、调神。且“巛”和“image.png”结构浑然一体,当可寓“心息相依、凝神调气”之意,即调神和调息的配合。

再看image.png(辵)和image.png(寸)字字形。image.png,乍行乍止也”,即走走停停,暗藏调身之意。“image.png,十分也。人手卻一寸,動image.png,謂之寸口。”即脉动于寸口,实有调形之寓意。二者当可引申为调身、调形。又且走走停停需呼吸,调脉形也需要调呼吸,暗含“身息相依,形气相合”之意,即调身和调息的配合。

另外,现代的“道”字用“之”字形。“image.png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凡之之屬皆从之。止而切[13]image.png(之)出也。引伸之義爲往。釋詁曰之往是也。”[14]“之”,即“往”之义,它也可引申出“行止调息”的意思,亦可谓调身和调息的配合。

综上所述,整体来看,无论古代的image.png”和“image.png”,还是现代的“道”字,都包含“三调合一”之意,直指气功锻炼的核心操作,即所谓“三调即道,道即三调”。

更进一步,古文image.png”字,内涵深刻,意味隽永。

其左image.png”字形,在“image.png”和“image.png”上下之间有一横,即“image.png”。《说文解字》曰:“image.png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属皆从一。image.png弌,古文一。于悉切[15]。《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16]可知,此image.png”乃道之所立,位于头发和鼻子上下,两眼睛之间,正如“阴符经云机在目”[17];《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18]由此,可推论此“A”乃道之机要,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之妙窍,为调心、调神的主要部位。

其右image.png”字形,由“image.png”和“image.png”构成。《说文解字》曰:“image.png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A多略不過三也。凡又之屬皆从又。于救切[19]《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0]此处以三指指代手,符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规律。因此,此“image.png”可理解为:以手指示道窍之所在。

其左image.png”右“image.png”互相靠近,合而为“image.png”字,且“image.png”之“image.png”恰好倚靠在“image.png”字字形之“image.png”处,再次指示出道窍之所在,即发、鼻上下,两目之间的横竖坐标轴交叉点(中心点)上。

再从“三调”角度分析,“image.png”之所指处,当可引申为功修应以调心、调神为主,调息、调气以配合,心息相依,神气和合,方为修道和气功锻炼之正途。

4小结

总而言之,通过对古今“道”字字形结构分析,基本上可得出如下结论。

(一)、三个道字,都内涵功修锻炼的调身、调息、调心之基本要义,即“三调合一”之意。

(二)、古image.png”字,以“image.png”字形作为架构,侧重于提示功修锻炼者既需要精勤不怠,又需要顺其自然,动静有序,行止有则。

(三)、古image.png”字,以“image.png”字形作为架构,特别指示出功修锻炼的关窍所在,暗寓“三调”应以调心、调神为重之涵义。

(四)、现代“道”字,以“之”字形作为架构,指示出功修锻炼重点在头部,重点要调心和调息配合,神气合一。其半包围结构,暗示功修还需要“周行而不怠”,锻炼不息。

参考文献

[1] 刘天君主编.《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2.

[2] 田代华整理.《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

[3]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16.

[4]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42.

[5]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39.

[6]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55.

[7]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42.

[8]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39.

[9]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84.

[10]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239.

[1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74.

[12]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67.

[13]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127.

[14]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272.

[15]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7.

[16]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100.

[17] 米晶子编著.《炁体源流上》[M].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2.158.

[18] 田代华、刘更生整理.《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64.

[19]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1963.64.

[20] 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