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的战略部署,全面发挥中医气功在健康中国建设、服务人民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医气功教育与传播普及的繁荣发展,按照《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暂行)》及年度工作计划,2024年12月15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召开了第四届新时代中医气功人才培养与传承创新论坛暨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
会议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主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承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人才驱动,共创未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医气功教育传承新体系”。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刘存志,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临床核医学中心医疗技术服务主任温发坤,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气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陈昌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中医药学院副院长刘刚,以及江西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等九十余人参加本次会议。
领导致辞环节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温发坤主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刘存志在致辞中表示,学院自成立以来已走过40多个春秋,在多个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针灸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跻身于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第一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针灸学、推拿学、中医气功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气功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一直坚持开展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医气功必修课和选修课,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一大批中医气功专业人才。通过此次会议,希望进一步加强各大高校的交流互动,共同探索中医气功人才培养与传承创新的路径,为保护和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做出更大努力和贡献。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目前已成立了气功医疗、中医导引、气功教育、武医养生四个分支机构,其中气功教育专委会于2021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成立以来,各位委员做了大量工作,在中医气功的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一些高校如贵州中医药大学等陆续新开气功课程。希望其他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医院,以及从事气功教育、科普、服务的相关机构,在党的领导下,有序开展气功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参会人员于岐黄殿进行大会合影后,在秘书长张海波的带领下,一同前往中医学院门前瞻仰“五老上书”雕塑,并学习“五老上书”《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中关于“气功课可提前上”的重要论述精神,激励大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做好新时代中医气功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陈昌乐、刘刚主持。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在《中医气功教育现状与思考——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主旨报告中,从中医气功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医气功教学课程体系的实施、未来与展望-中医气功教学人才培养三方面层层递进,深刻剖析中医院校的气功教育。以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班为例,介绍了理论与实操并重的气功教学内容、课程安排、考核方式,分析了气功教育的前景、问题及展望,呼吁气功教育领域的同仁凝心聚力,共同做好中医气功的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敬文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气功协会成立及发展经验分享》主旨报告中,从医学气功的起源、医学气功协会的发展历程、医学气功协会的建设与活动、医学气功协会的未来展望四方面,指出医学气功协会以“博极医源,传承医道”为宗旨,积极开展气功训练、讲座、交流会等活动让习练者感受气功功法的魅力,强调了习练气功对认识和理解气、经络、藏象的重要性,未来将融合现代科技,不断推广健康理念,弘扬祖国传统医学。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副教授张军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探索院校气功教育的科学化》主旨报告中,从气功科学化问题、气功教育科学化的探索实践、实践效果三方面,介绍了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化的探索,指出要结合气功教学实践与自身练功体悟来选用授课理论和功法,同时以具体功法为例来说明习练功法对学生身心健康起到的积极作用,总结了院校气功教育的科学化教育方法,有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时代新人。
中国医学气功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副教授任全胜在《涵化太极:露禅学派在台师大及北大的80年传承与发展》主旨报告中,从王子和先生的太极学术气象、露禅学派来北大后开枝散叶、博雅露禅太极社与乾明壁雍三方面,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涵化太极的文化内涵及露禅学派的来源,介绍了露禅学派太极在北京大学传承发展主要包括太极拳教学改革、学术交流、两岸文化论坛等,总结了在教学工作中将东方自然哲学太极与未来科学进行融合,使主体客体贯通,能在社会多领域起到正向作用。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贵州中医药大学讲师黄书婷在《高校新开中医气功课程探索》主旨报告中,从课程定位、课程大纲的重塑、教学方式的探索、第二课堂的延伸、考核方式的改革、教学效果的评价、AI赋能课程教学、关于课程的思考与展望八方面层层递进,深刻剖析了在中医理论与古典理论的指导下来开展气功课程,介绍了序列式导入、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守正创新传承发展,总结了气功课程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有助于学生感受中医气功的独特魅力,也能涵养道德、增强中医文化自信。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章道宁在《试探究中基思政课在针推专业中的实施和建设路径》主旨报告中表示,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是民族的瑰宝。章老师介绍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方法以及历代名医大家运用中医内证体察的方式进行生命活动的探索,结合现代心理学,总结了西方内省与中医内证体察的异同,指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对自我认知的共同追求。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华北理工大学讲师邹德辉在《综合性院校医学气功课程建设及思政教学路径探讨》主旨报告中,从院校介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思政案例、发展探讨五方面,层层递进介绍了在华北理工大学进行的一系列功法教学及成果,重视理论结合实践,提出七个融合,强调本科教育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守正创新,将思政教育不断融入教学活动,以此增强文化自信、赓续文化血脉。同时以具体案例来启迪青年人增强家国情怀,敢为人先、自强不息。
青年论坛环节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会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讲师李弘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清华大学博士后赵张旸主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李照琦在《中医气功文化资源转化——以北京地区为例》主旨报告中,从计划任务、完成情况、成果展示、未来计划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张海波教授科研创新团队进行中医气功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转化成果包括口袋书、宣传手册、功法视频、文创产品、纪录片、相关文章及推文等,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入挖掘中医气功的精髓,推动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创新,为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推动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作贡献。
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郑天禹在《气功门诊中气功教育的必要性与实施策略——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气功门诊开展为例》主旨报告中,从气功门诊的基本情况、气功教育在气功门诊中的作用、气功门诊中气功教育的实践、总结与展望四方面,介绍了章文春老师团队在医院门诊运用气功调理疾病,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教授患者功法对患者进行气功教育的过程,指出了气功教育包括培养专业人才和大众气功科普,总结了气功教育对健康管理的重要作用。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宋美燕在《中医气功学科人才培养的瓶颈与策略浅析》主旨报告中,从中医气功学科人才培养现状、中医气功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中医气功学科人才培养对策、未来展望四方面,层层递进介绍了当前气功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提出了六个对策,指出了在人才培养过程要坚定文化自信、承古拓新,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功法理论与实践教学,以期培养大批中医气功人才,为气功在新时期的传承创新做出应有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郑雅洁在《新时代中医气功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主旨报告中,从背景概述、中医气功传播现状、中医气功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策思考、总结五方面,深入浅出介绍了气功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机遇和挑战,指出要不断培养中医气功和新媒体人才,同时加强对中医气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推动中医气功文化走出国门。
江西中医药大学在读硕士许云在《理论筑基实践体悟--气功教育润物无声》主旨报告中,从气功内证、中医气功的理论筑基、中医气功的实践体悟、院校气功教育四方面,深刻剖析了中医内证体察的内涵是对人体形气神的锻炼,强调实践体悟的重要性,总结了院校气功教育应将中医理论与气功实践紧密结合,促使中医学子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中医气功,为中医气功注入蓬勃动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在读本科生刘彦丽在《中医气功八段锦文创成果转化经验分享》主旨报告中,从项目背景、市场分析、文创产品介绍、成果转化过程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八段锦文化创意转化为八段锦文创练功服的经验,展示了四季服装并指出每套文创服蕴含的气功文化内涵。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此次第四届新时代中医气功人才培养与传承创新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青年才俊分享的经验与成果,为中医气功的教育教学、课程设置、传承创新等多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必将促进新时代中医气功人才培养,为中医气功事业发展提供更多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