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动态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开幕 共话中医气功传承创新新路径

时间:2025/11/15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36

2025年11月15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在京隆重开幕。本次大会恰逢全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十五五”战略规划设计,深入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23所院校、52家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气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jpg

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23所院校、52家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

全国有关领域高校、医疗机构、相关单位及行业媒体对大会给予高度关注。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原主任刘天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雪筠,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新华社音视频部原纪委书记宣明东,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文化传播基地主任邓国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李海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许峰,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云川,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河北省泊头市副市长冯文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1.jpg

领导嘉宾参与开幕式

刘天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医气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其内涵丰富、前景光明,发展中医气功意义重大而深远。呼吁行业从业者持续发力,持续深耕功法传承与实践推广,推进中医气功事业传承创新,蓬勃发展。

施雪筠教授结合自身经历,亲述其作为中医气功受益者的真切感受。伴随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成立与发展的心路历程,强调中医气功蕴含深刻规律,同时表达了期盼中医气功再现辉煌的美好愿景。

王淑军副会长指出中医气功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明确其“主动疗法”的核心属性,并提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传统功法的高度重视,呼吁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气功的作用。

宣明东副会长强调发展中医气功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同时提出医学气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实际效果上,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确的临床数据,稳步推动中医气功事业高质量发展。

开幕式现场,4种兼具临床价值与文化底蕴的中医气功功法依次进行了精彩展演,让在场观众直观领略到中医气功动静相宜、形神兼养的特点。

首先是内证经络功法展示,内证经络功法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编制,以《黄帝内经》《针灸心法浅谈》等为指导,融合了气功修炼体悟与科研成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课堂教学,已有一千余名学生习练,真实体会到经络在身体中运行。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宋美燕、李照琦与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杨秀明进行演示。

随后上演的推拿功法易筋经,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推拿”的核心功法,其渊源可追溯至清代《内功图说》中的易筋经十二势,至今已有150余年传承历史,现为全国中医院校推拿专业的主修课程。展演团队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该医院是现代中医推拿的发源地,更是新中国中医推拿事业发展的“摇篮”。由朱清广、程艳彬、朱博文三位医师现场呈现了这一经典功法。

太极拳是中医气功体系的核心代表,深契中医“天人合一”“气血调和”理念。太极拳以圆活舒缓的动作为引、深长呼吸为机、意念专注为魂,融“调身、调息、调心”于一体,在行云流水的招式中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濡养脏腑,阐释了“动练形、静养神、气润身心”的核心要义。2020年,太极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11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布将每年3月21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本次开幕式特别设置了太极拳展演环节,由北京香堂太极武术馆郭宏旺先生带来了陈氏太极拳表演,世界太极拳网的马向东先生与崔亚敏女士共同展演八卦太极拳。此次展演通过行云流水的拳法,生动诠释了太极拳与中医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开幕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本次学术年会自征文启动以来共收到论文110余篇,经专家遴选最终收录94篇至《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49位来自全国25家单位的报告人将在为期两天的学术年会主旨报告与青年论坛中,分享中医气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推动中医气功学科建设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将同期举办。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主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及《中医药文化》杂志社为大会支持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