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模块,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以期达到“理上开窍”的目的,帮助各位同道的修行,为“健康中国”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首届中医气功科普专家章文春老师及其学生曾雅婷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文章《针灸心法浅谈之气的探析》,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针灸心法浅谈之气的探析
曾雅婷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
摘要
《针灸心法浅谈》这部书用现代语言,结合作者自己的临床实践,比较系统地讲述了针灸精髓层面的知识——针灸心法。针灸心法核心之核心,关键之关键,在于认识到气在针灸心法中的重大意义[1];在于针灸施治过程中神意的运用。诚如《灵枢·刺节真邪》中所说“用针之本,在于调气”,而调气之要在于神意。人体生命的本质是在意识主导下的形气神三位一体[2] ,人的意识活动深刻地影响着人体生命,影响着人体的生理病理。意识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中介恰恰是人体之气,因此明晰气和意的关系及其对人生命的作用,是针灸心法之根本。
1.概述
针刺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因而其理论体系的建构宜主要从实践过程本身出发,考量实践中的要素及其间关系。简化针刺疗法的要素,无非施针者、针具与针刺实施、接受治疗者三个,在针刺治疗的要素中,《黄帝内经》主要围绕对受术者的认识、观察与经验性知识进行载述,因此,气论大多也集中在“受术者”这一类目下。
概而言之,则是受术者的“一身之气”。这里需要特别辨析的,是“无形”与“有形”的区别[3]。《易传》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而气,正是这器用之物的本原,亦即是万物之始。刘长林先生提出,世界上至少有两种实在,一为有形,包括气态物质,一为无形,即真灵之气。这种有形与无形的差异在于具体抽象之别。
2.无形之气
所谓“无形”,具有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内涵,难以还原为实在事物,却对实在事物有着影响与作用;而这里的无形之气,包括“内在状况”、“内在功能”、“性质特点”等。气表示这三种义项时,更多的是一种概念或指称,是以“气”字象征这些虚化的意义,无法对应于某种事物、现象。无形的气笔者从狭义的气学说来描述,气是一种形成人体结构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基本物质。气具有推动、固摄、温煦、气化、防御的作用,而符合这些作用又能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无形物质都用“气”来概括,与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有着明显的区别。气有运动的特性,气以其运行不息而激发和调控机体的新陈代谢,推动人体的生命进程。气机的升降出入,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如先天之气、水谷之气和吸入的清气,都必须经过升降出入才能布散全身,发挥其生理功能。而精、血、津液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能在体内不断地运行流动,以濡养全身。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必须依靠气的运动才得以完成,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也必须通过气的运动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故《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无形之气从“内在状况”、“内在功能”、“性质特点”这三方面来说明气是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
3.有形之气
有形之气,包括“经脉之气”、“与血相对的气”、“气感”、“矢气”等。对于“经脉之气”,有时很难分辨其应属于无形之气抑或有形之气,我们无法将经脉之气还原为某种现代所理解的物质,因为至今对经脉的本质尚处于探索之中,我们所看到的经脉的作用,更多的是透过经脉来理解的现象与功能,但毋庸置疑的是,经脉的功能是由多种人身物质结构基础交互作用、共同发生的。“与血相对的气”的问题与“经脉之气”相似,当气与血相对时,最为典型的即是营血卫气之论,这是与经脉相伴而生的概念,归类的理由亦同。“气感”作为受术者自身的体验,其或是有实体的气于身体内部的走窜,或是身体内部脏腑的神经作用引发的感觉异常,但无论如何,都具有物理实在的基础。对于“得气”的具体描述,更多是反映在《黄帝内经》以后的医籍文献中,且以患者的感觉为主。《针灸资生经》曰:凡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4],《黄帝内经》中多次提出了“气至乃下之”的观点阐述针刺行针的目的就是要“得气”,只有获得气感之后,才可以下针,行补泻针,取针,最后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矢气”自不必多说,是可直接还原为客观实在的气体。
“有形”,虽有时亦无法用肉眼观察,但易还原为某种具体物质。因而二者的区别不能仅以可见与否划分。
《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精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人的生命信息的体现,它充斥周身,把形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古人尤其强调神的主导作用。人身整体观,以脏腑为核心,赖经络维系的“形”;寓于心的“神”;周流于经络,充盈脏腑百骸,把神和形结合在一起的气,三位一体,构成以心为主导,心身统一,天人相应的人的生命。《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灵枢·终始》曰:“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灵枢》强调得气的重要性,气至后效果明显,如风如云,显而易见,并以得气为度,得气即止。然而治病本必先本于神。结合治神调神,使医者治神守气,患者意守感传,往往对得气、促使气行、加速气至、气至病所等起决定性作用 [5]。若从现代心身医学角度思考,医者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通过心理治疗使之心平气静,全神贯注,对施术者予以充分信赖再加之以针灸行术,医者同气除邪。
4.结语
“圣人言,人在气中,气在人中,人不离气,气不离人。人藉气而生,气散人死。人死生之理,尽在气中。”先生更是强调气与气化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气化论》,《经络论》是中医理论的两大支柱,经络论若与气化论相比较,“气”是本质,是内容,而经络是气运行的径路,气的功能是通过经络实现,在一定意义上,经络服务于气。“气者,人之根本也”。
针灸治疗是中医学的瑰宝,而经气是其根本之所在。针刺过程中注重得气,候气与针下感,重视根本,勿忘根本,方能提高针灸在临床中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尹真.针灸心法浅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4:296
[2]章文春.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气功修炼理论研究 [D]. 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
[3] 姜姗,赵京生.从《灵枢·行针》谈观念之气与现象之气[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02)
[4] 王执中.针灸资生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279.
[5]方雅靖.何谓得气、针感?[J]. 中国乡村医药.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