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五——玉佩铭文论行气

时间:2021/3/29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2013

在四五千年的气功发展过程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为数不多的文物,行气玉佩铭(又名行气玉铭、行气铭)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高仅一寸半许的十二面(其中一面的底部有一小孔)中空不透顶小玉柱,其表面现刻有45字大篆铭文,由于铭文专讲关于行气之事,行气玉佩铭(行气玉铭、行气铭)的名称由此而得。这件文物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

 

据考,这一小玉柱是战国初期(约公元前380年左右)的物品,有人认为这是一悬挂于腰间的挂件,也有人认为是手杖顶部的饰物。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在《奴隶制时代》一书中,将铭文释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并认为铭文讲的:“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已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路径相反而退出,退到绝顶。这样天几便朝上动,地几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闻一多、于省吾、陈邦怀等其他学者的释文与郭先生略有不同,但气功界多认同郭先生的观点。

 行气是一气功常用术语,常指练功过程中通过动作、呼吸、意念(心理)三者的配合,使体内的气沿着人体固有的经络向某处运行。在以养生为目的的锻炼过程中,行气以气通任督两脉和十二经脉为追求;在以治病为目的的锻炼中,行气以“引气攻疾”——将气“引”到病灶为要。从功法来说,道家提倡的周天功是最讲究行气的。周天功的“周天”两字,就是指气通任督脉这一如环无端的、周而复始的“通路”。而且,铭文讲的基本上就是周天功中气通任督脉的一个过程。它以“行气”两字开头,引出以下三个具体的过程:①“深则蓄”,这个过程郭沫若先生称之为“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也就是说先进行强调吸气的锻炼,意念一般主张静守下丹田,以“壮大”内气,使其积“蓄”于下丹田。这一步一般称之为“筑基”,也就是养气。②“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此阶段郭先生称之为“使它(指积蓄于下丹田的内气)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也就是说在呼吸的配合下,意念下丹田的内气沿经络逐步下行至会阴部(“地”),这是行气的开端。③“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此阶段郭先生称之为“然后呼出,如草木已萌芽,往上长”。锻炼时,多随呼气意念内气自会阴部沿经络逐步上升直至头部(“天”)。实际练功中,还有第四部,即使上达头部之气慢慢下行回到下丹田,如此完成一个循环。铭文最后还有两句话:“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一般认为:前句中的“天”“地”分别是指头顶部的百会和会阴部,“舂”意同“冲”,意思是说(行气)向上冲接近百会,向下冲接近百会;后一句中“生”“死”的实际意义是“顺”与“逆”,大意是说按照上述规律行气就顺,反之则不顺(逆)。

 当然,除了周天功以外,其他功法中的行气就没有那么复杂、“规矩”,一般多以调心、调息相结合方法,引导内气沿着某一经络行进。如三线放松功,将全身分为两侧(头部两侧—→两手)、前面(面部—→脚趾)、后面(头顶—→脚底)三条线,每条线上各设九个点,练功时,先意守一个点同时吸气,吸尽后转长呼气同时意想放松并默念“松……”。如此自上而下逐一放松,以引导内气下行。至于“引气攻疾”,是以意念引导内气到疾病之处(病灶),以起到治疗作用。东晋时的张湛有一段话说得较为具体:“凡行气欲治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

 是可谓——

玉佩铭文需读懂,内气运行呼吸控;

郭老先生释疑丛,古之导引今气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