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与小道藏
大家知道,道教典籍的总汇称为道藏,打一个不太确切的比喻,道藏相当于佛教的大藏经。据考,自南北朝以后,一直有人在收集整理道教的经书、编写道经书目,著名道教兼医家陶弘景也曾经参与这项工作。但道教编真正意义上的“藏”则始于唐代,最早的道藏编纂于开元(713~741)名《三洞琼纲》(即《开元道藏》)。后因战乱等因素,原书亡佚。于是,至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王钦若领命重新主编,并由当朝皇帝赐名《宝文统录》;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王钦若推荐张君房校修全书并名之《大宋天宫宝藏》。其间,张氏除一般工作外,至少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获得后世高度首肯:一是将所收集的道经统一按照三洞四辅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世一直沿用。二是将全书分为465函,每函按照《千字文》编码。这种编码方法亦为后世沿用。三是将编成的《大宋天宫宝藏》中的精要部分撷取后编成《云笈七签》,人称“小道藏”。由于《大宋天宫宝藏》早已亡佚,而《云笈七签》幸运地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它成了我们了解当时道藏全貌的重要文献,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该书的评价非常高,谓其“类例既明,指归略备,纲条科格,无不兼该,道藏精华,亦大略于是矣”。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一下上面提到的几个名词:①“三洞四辅”。”洞“有”通“的意思,如《康熙字典》说,”洞,又通也“。《云笈七签》卷六也说:“《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第一洞真,第二洞玄,第三洞神。” 所谓“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和“正一”四部,“太清”辅“洞神”,“太平”辅“洞玄”,“ 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总成。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三洞”是道经之主,“四辅”为其副。②“云笈七签”:“云笈”,即道教藏书的书箱;“七签”,即指三洞四辅。至于张君房其人,李玉安、陈传艺的《中国藏书家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是这样介绍的:“北宋藏书家、道藏目录学家。字允方。若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景德二年(1005年)进士,官尚书员外郎、充集贤校理。”
《云笈七签》与气功
《云笈七签》在收集道教文献的同时,还保留了大量宋及宋之前宝贵的气功文献,如:“三洞经教部”中的《上清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杂修摄部”中的《养性沿命录》《摄养枕中方》《太清导引养生经》等;“存思部”中的《老君存思图》等;“诸家气法部”中的《元气论》《服气精义论》等;“金丹部”中的《还丹内象金钥匙》《还丹术》《太清神丹中经叙》等。该书收载的古代功法以吐纳派为多、导引派次之,另外还有少量静定派功法。其中属于吐纳派的功法如:茅山贤者服气法(卷五十八)、昙鸾服气法(卷五十九)、墨子闭气行气法(卷五十九)、张果服气法(卷五十九)、申天师服气要诀(卷五十九)、李奉时服气法(卷五十九)、大威仪先生玄素真人要用气诀(卷五十九)、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卷六十)、延陵君修养大略(六十一)。属于导引派的功法如:赤松子导引法(卷三十四)、王子乔导引法(卷三十四)、玄鉴导引法(卷三十六)。属于静定派的如大方诸宫服日月芒法(卷二十三),及多种《诸病源候论》导引法。
该书所收的不少古代功法,基本上多保留原貌,具有较大的可操作性,如墨子闭气行气法:“行气名炼气,一名长息。其法正偃卧,握固,漱口咽之三。日行气,鼻但纳气,口但出气,徐缩鼻引之,且莫极满,极满者难还。初为之时,入五息,已一息,可吐也。每口吐气欲止,辄一咽之,乃复鼻内气,不尔者,或令频。凡内气则气上升,吐气则气下流,自觉周身也。行气常以月一日尽十五日,念令气从手十指出;十六日尽月晦,念气从足十指出。若行之能久,自觉气从手足通通,则能闭气不息,便长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