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策划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中医药独特优势并进行相关报道,主要包括:中医复法干预中学生心理问题探讨、中医视角下单亲家庭儿童精神卫生的守护、传承中医药文化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文中提出学校社区可采用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深呼吸训练等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中医气功功法来干预青少年精神类疾病。这不仅可以降低经济成本,也能发挥中医气功身心同调的优势,提升青少年生活质量,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编者按
2025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上提出,将2025—2027年确定为“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本期策划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和中医药独特优势,探讨如何发挥中医药“整体观”“形神合一”特色,构建家校医协同的中医药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多元化的中医药解决方案。
中医复法干预中学生心理问题探讨
南京中医药大学陆明朱垚南京玄武外国语学校朱韵博
近年来,精神类疾病在中学生群体发生率显著上升,其危害深远且多维,不仅影响学生本人身心健康发展,还可能对学业、家庭和社会功能造成长期负面影响。中医药作为全球范围内传统医学的典范代表,对精神类疾病自古就有行之有效的多途径干预方式,如运用柴胡类方干预郁证、甘麦大枣汤治疗脏燥等。现结合中学生群体高频精神类疾病的危害,探讨并初步设计中医复法干预方案。
中学生群体常见精神类疾病及危害
结合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学生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主要包括6大类:第一类是情绪障碍类,如抑郁症与焦虑症;第二类是神经发育障碍类,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第三类是心境障碍类,如双相情感障碍;第四类是行为与成瘾问题,如自伤与自杀行为与物质使用障碍;第五类是创伤相关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第六类是其他常见问题,如进食障碍与强迫症(OCD)。
此类疾病对青少年危害深远且广泛,其一是心理与社会功能损害,如情绪与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症常常导致中学生持续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焦虑症多会引发过度担忧、恐慌发作,导致课堂无法专注、社交退缩,甚至出现躯体症状(如头痛、胃痛);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往往发生在经历校园暴力或性侵后,中学生可能出现闪回、噩梦,导致回避行为和社交恐惧。还可能造成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破坏,可能导致自伤与自杀行为的出现。有研究显示,中学生自伤发生率逐年上升。
其二是生理性的健康损害,如神经发育受阻。常见的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前额叶皮层发育延迟,影响执行功能(如计划、决策能力)。或者长期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导致生长激素分泌紊乱,影响身高发育,免疫力下降。部分中学生患者心理压力可引发生理反应,常可出现躯体化症状,如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疼痛、免疫力低下,增加感染风险。
其三是学业与认知能力衰退,譬如学习效率骤降。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受损,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短期记忆减退明显、逻辑推理能力降低,常常导致成绩下滑。考试焦虑可使考生在考前出现“大脑空白”,考试中遗忘已掌握知识,成绩波动幅度达20%~50%。辍学风险亦随之增加,有研究发现严重精神疾病患者辍学率显著升高,抑郁症患者辍学风险是非患者的3.2倍。
其四是家庭与社会负担问题。中学生患者往往家庭关系紧张,家长因缺乏心理健康知识,可能采取错误应对方式(如过度责备),加剧亲子冲突。中学生患者的照护也存在经济与精神双重压力,治疗费用占家庭年收入相当高的比例,部分家庭因此陷入贫困。社会成本也随之攀升,有相关研究称中国每年因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导致的经济损失超千亿元,包括医疗支出、生产力损失及司法系统负担。若未及时干预,约30%的患者成年后发展为慢性精神障碍,需长期社会支持。
中医药干预精神类疾病的优势
针对中学生的常见精神卫生疾病,中医药干预方案在理论体系、实践方法和长期效果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整体调节与身心同治。中医药通过中药复方、针灸、情志疗法等多维度干预可起到多靶点协同作用,同步调节神经递质、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功能,实现“肝主疏泄(情绪)、心主神明(认知)、脾主运化(躯体)”的协同改善。还可基于中医体质学说,进行体质(如气郁质、痰湿质)病证结合干预,针对易感人群进行早期调理。
第二是个性化与精准化优势。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个体症状、舌象、脉象制定个性化方案,避免“千人一方”;同时有动态调整的灵活性,通过“效不更方”与“随证调方”机制,实时响应病情变化。
第三是安全性与依从性突出。天然药物的副作用低,中药多为天然植物或矿物成分,相较于西药抗抑郁药(如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的恶心、失眠等副作用,中医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约50%。且非药物疗法的接受度高,针灸、推拿、耳穴压豆等外治疗法无痛微创,中学生依从性达85%以上;五行音乐疗法、五禽戏等更具趣味性,可提升青少年参与意愿。
第四是预防复发与长期管理。通过“治未病”理念的应用,进行体质辨识和节气养生(如春季疏肝、冬季补肾),降低疾病复发率。此外,可通过文化认同促进持续干预,比如将中医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如中药香囊制作、节气药膳),增强学生主动健康管理意识,家庭配合度有望显著提升。
第五是现代科学验证的增效作用。研究证实,针刺百会穴可增强前额叶皮层边缘系统功能连接,改善情绪调控能力;艾灸足三里能上调海马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促进神经可塑性;中西医结合治疗使抗抑郁药起效时间缩短30%,如电针联合舍曲林治疗抑郁症,汉密尔顿评分改善速度较纯西药快2周。
第六是社会经济效益显著。降低医疗成本,学校社区中医干预模式使轻中度抑郁患者年治疗费用减少45%,减少住院需求。提升生活质量,中医情志疗法(如书法、太极)不仅缓解症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并能有效提升社交能力。
中医药在青少年精神卫生领域的优势,既源于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精准性,也受益于现代科技验证的循证医学证据。这种“低副作用、高依从性、强文化认同”的特点,使其成为构建中国特色青少年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支柱。
构建“校—班—家—生”四维中医药复法干预方案
针对中学生的常见精神类疾病,结合中医药理论体系与实践特色,笔者探索性构建涵盖学校、班级、家庭、学生4个层面的整合性干预方案,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与身心同调优势。
首先,在学校层面,构建中医药文化浸润体系。可实行课程融合与特色校本,开设“中医心理与健康”必修模块,教授五音疗疾、药食同源等知识,结合生物课讲解“肝主疏泄”与情绪关系。开发“中医体质辨识”校本课程,通过舌象观察、脉诊体验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动态跟踪气郁质、痰湿质等易感体质。在环境与活动中渗透中医药文化,建设“校园百草园”,种植合欢花、薰衣草等药用植物,开展“识百草”实践活动,学生参与香囊制作。在学校体育课上与大课间活动中推广中医传统功法,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太极拳纳入体育课,如设计“五禽戏情绪调节操”。构建多学科专业团队的系统支持,组建“心理中医”跨学科团队,心理教师与校医联合开展中医情志疗法,中医专家、心理专家联合定期入校开展体质调理、心理调适的讲座。
其次,班级层面实施中医药主题班级管理。如日常健康管理中,推行“节气养生班规”,春分班会讲解疏肝茶饮,冬至组织当归生姜羊肉汤食补活动,顺应自然节律调节身心;设立“班级药茶小柜”,常备甘麦大枣汤(缓解焦虑)、菊花枸杞茶(清肝明目),由卫生委员负责按需发放。同时,开展同伴支持机制,开设“中医心理委员”培训,教授“望闻问切”简化版情绪观察法(如面红为心火旺、苔厚为脾胃滞),建立“1+1”心理健康帮扶小组。对班级环境进行营造,打造“彩色心理教室”,根据学生体质布置环境。实施“课间舒心五分钟”计划,播放五音疗疾音频,配合深呼吸训练或中医传统功法操。
再次,在家庭层面创建中医药家庭支持网络。如制定居家调理方案,制定“家庭药膳食单”,针对考前焦虑推出健脾除烦茯苓山药粥,针对失眠设计安神酸枣仁柏子仁汤,提供详细食材配伍与烹饪指南。全面推广“家庭穴位按摩”,让家长学习按揉疏肝的太冲穴、安神的神门穴,每日亲子互动按摩10分钟,记录情绪变化。开展中医文化传承活动,譬如“家庭百草日”,识别常见中药,或结合中医药典故亲子共读。全面建立“家庭健康日志”,记录成员舌象变化、情绪波动周期,形成个性化调理方案。构建完善的家校协同机制,开设“中医家长课堂”,教授“治未病”理念,指导家长识别早期症状(如连续两周晨起口苦提示肝郁),避免过度施压。开发“家校中医心理健康APP”,定期推送体质调理食谱、在线预约中医义诊,实现家校健康数据共享。
最后,在学生层面,培育中医药自助能力。如自我健康管理,学习“舌诊自检”,通过拍摄舌象照片,使用AI十三证素体质辨治系统(南京中医药大学开发)分析体质倾向,获取调理建议。实践“六字诀呼吸法”,针对不同情绪选择对应发音(如“嘘”字诀疏肝、“呵”字诀清心),配合呼吸节奏调节情绪。构建朋辈互助网络,成立“中医心理社”,定期举办“音乐心理会”、开展“子午流注作息法”打卡挑战。设计“五行情绪手环”,佩戴不同颜色手环代表不同情绪,记录情绪波动,实现可视化自我觉察。
中医视角下单亲家庭儿童精神卫生的守护
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中医医院李江波
儿童时期是建构健全人生价值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心理发展,将是一个人终生心理健康的基础。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面临更多的心理压力和情感挑战,出现焦虑、自卑、躁狂等精神卫生问题。
中医对单亲家庭儿童精神卫生的认识
中医强调形神合一理念,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脏腑阴阳关系密切。《黄帝内经》中提出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以及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可见五脏在机体中协同发挥作用,共同主宰了精神情志活动,正所谓“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阴阳的平衡也对精神情志产生着重要影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种阴阳五行观念为理解和治疗单亲家庭儿童的精神卫生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
单亲家庭儿童面临的精神卫生问题
情感缺失和心理问题
如果家庭中存在父母一方爱和教育的缺失,儿童更容易敏感地体会到情感上的不足。这种情感缺失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仇视等负面情绪,或进一步影响择偶观与婚姻观。同时,单亲家庭儿童由于家庭环境不稳定和由此产生的心理压力,可能出现如攻击性强、逆反心理较严重等心理问题。
自我认同与社交困难
单亲家庭儿童容易对自己的身份和家庭角色比较敏感。可能在学校或社交场合中因家庭情况而不自信,害怕被他人歧视,从而在社交中表现出退缩、孤僻等行为,影响自我认同的形成,进而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的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学习障碍
上述心理困扰或与他人关系的紧张也可能使这些儿童难以集中精力学习,出现学习障碍,影响学业水平的发挥。
中医治疗单亲家庭儿童精神卫生问题的方法
情志疗法
中医情志疗法基于“五志相生相胜”理论,包括扶土抑木、虚则补其母等。首先明确是“肝之病”,然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于单亲家庭中因情感缺失而思虑过重的儿童,知是脾之病,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可以通过引导其产生喜悦、快乐等积极情绪,来缓解思虑情绪。例如,组织单亲儿童参加有趣的文化活动、团体游戏竞赛等,让儿童在欢乐的氛围中释放压力、善交益友、调畅情志。同时,根据五行相胜理论,家长和老师可通过耐心倾听、给予肯定和释疑解惑等方式,舒缓肝木对脾土的制约,帮助儿童树立自信,改善其忧虑状态。
中药调理
一些中药具有调节脏腑功能或条达气机、宁心安神等作用,可治疗此类疾病。例如,对于属肝郁气滞的儿童,可使用疏肝理气的中药,如柴胡疏肝散加减等,肝气疏则抑郁症状减;对于心脾两虚导致的失眠、焦虑、饮食差等问题,可选用健脾养心的中药,如归脾汤加减等,心脾实则纳寐佳。
针灸推拿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传统的适宜技术,可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使气血调和、神清气爽,从而达到改善精神状态的目的。例如,针刺百会、神门、内关等穴位,可起到醒脑开窍、宁心安神的作用;推拿儿童胃经、心经等特定部位,可调节脏腑功能,缓解忧思、纳呆等问题。
此外,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形成合力,为单亲家庭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精神关怀和帮助,助力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家长作为单亲家庭儿童最亲近的人,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家长自身也要保持好心态,为孩子树立积极生活学习的榜样。教育机构应加大学校在单亲儿童精神卫生方面的干预力度,要把促进儿童身心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社区、心理学会等可协同组织心理健康咨询与培训等公益活动,为单亲家庭提供心理辅导、中医精神健康咨询等服务。
传承中医药文化护佑青少年心理健康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张靖北京中医药大学罗浩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历史上许多名医贡献了护佑婴童身心健康的独特智慧,这些内容对当下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仍有借鉴价值。
仁爱心性是护佑青少年健康的价值起点
《备急千金要方》在编撰顺序上把有关妇女、儿童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孙思邈说:“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故今斯方先妇人小儿,而后丈夫耆老者,则是崇本之义也。”孙思邈认为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是人类社会繁衍生息的“崇本之义”,是老百姓生产生活中最大、最重要的事。
《小儿药证直诀》中阎季忠序也说:“余念博爱者,仁者之用心,幼幼者圣人之遗训,此惠可不广耶!将传之好事者,使幼者免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此余之志也。”阎季忠认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圣人的教导,好的儿科技术“幼幼”能惠及广大百姓,不能不推广。
全社会人人幸福安康也是孔子的愿望,在一次和子路、颜回各言其志的对话中,孔子就明确说他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社会人伦的积极导向应该是“少者怀之”——对青少年多关怀、关爱,促进青少年的人格发展,让他们成长为“君子”。青少年既有健康安和的身体,又有积极活泼的心性,就自然而然符合了“生民之道”,自然而然能托起“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家庭、社会寄望。
家长示范是引导青少年心性的重要基石
如何“幼幼”“少者怀之”?中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都重视家长的示范效应。《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假如全社会要求青少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大多数家长自己不爱阅读,显然难以形成有利于青少年阅读的环境氛围。
从《备急千金要方》相关论述可以看出,孙思邈认为青少年心性健康的“主责”在家长、家庭。如从胎教角度说“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孕妇的身心平正,志趣、品德、言行等方面有修养、求进步美好,是培养健康聪明宝宝的起始点。
反之,家长情绪的失衡、过激则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保婴撮要》说“须令乳母预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夫婴童之症,多因妊娠厚味七情,或儿乳哺失宜,或乳母饮食郁怒所致”。提示乳母的情绪不畅甚至可能直接导致儿童生病。
因人制宜是应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问题的主要思维
青少年身心健康方面的各种问题、困惑都有其独特的阶段性特点。因此,中医学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应对青少年心性问题及困扰时均重视因人制宜。如《论语》中告诫“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而在《保婴撮要》所载的1535则医案里有52个医案明确提到病者的身心之病与“毕姻”(泛指男女结婚)有关,占3.4%,可互为印证。
因为青少年有心性发展的内在规律,孙思邈也给出了顺应其发展的教育引导建议,“中庸养子,十岁以下,依礼小学,而不得苦精功程,必令儿失心惊惧,及不得苦行杖罚,亦令儿得癫痫。此事大可伤怛。但不得大散大漫,令其志荡。亦不得称赞聪明,尤不得诽毁小儿。十一以上,得渐加严教。此养子之大经也。不依此法,令儿损伤。父母之杀儿也,不得怨天尤人”。告诫“中庸”的家长,在子女小时候不要让他们太苦于功课,不要体罚、斥责、贬低等等,但又不能不管束而使孩子太散漫,这才是养育子女最根本的遵循。不按照客观规律养孩子,就是“父母之杀儿”,出现身心问题后再怨天尤人也是没有用的。如《保婴撮要》中就记载了“功课劳神”“因科举劳伤元气”等因素致病的20多条医案,不遵循劳逸规律就会损伤青少年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青少年是有其阶段性生理病理特征的生命体,《幼科发挥》中就说“及其长也,嗜欲既开,不能修养,是以六气逆侵于其外,七情交战于其中,百忧累其心,万事劳其神,一融之气,安能无病焉”。青少年在这一独特生理阶段面临许多身心挑战,非常有必要充分挖掘中医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给青少年身心健康更多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