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
本期内容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章文春教授与其学生杜菁,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浅议气功修炼中的调息实质》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浅谈气功修炼与中医针灸
杜菁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
如今,气功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医疗中,章文春教授提出形气神三位一体中医生命观,认为气功修炼是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是人对自身生命的修炼,通过调神,使自身气机变得协调的自我锻炼。而中医针灸又是中医理论当中最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内容,有古代针灸文献证明,“气”的概念以及思想在针灸理论中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论述气功修炼与中医针灸的关系。
1.为什么针灸医师需气功修炼
针灸讲究【得气】,何谓得气,怎样才能做到得气呢?“得气”语出《素问》,即针感,是指在针刺穴位以后,经过手法的操作或较长时间的留针,使病人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行针者觉得针下沉紧,谓之为“得气”。得气可以通过艾灸,发现热感的传导,明显发现气感敏感的病人针灸命门时,热感可以下至脚部,上至头部,针与灸相结合,相得益彰,可以促进经络的传导。临床上没有练过功的医生,也强调“得气”“气至而病除”,但他们一般都是通过手法,捻转、提插、循经按摩来催经气至,而有修炼气功的医师,“以意治之”,将神意与气相结合,“聚气到病室,聚气贯入针体,集聚于针芒”,“应之于手,会之于心”。
而如何能够更好地将神意与气结合呢,需要通过气功修炼,增加体察事物的敏感度。《针灸心法浅谈》一书中,先生谈及:经络就是气束,有特定走向的气束,但你有了一定的感知功能,腧穴的神气通透变化,你便能“一望即知其表,一摸即得其情”。“按经者,法也;而所以神明之者,心也。”要熟悉形体上的经络、经穴,强化意元体中的经络体系,再加上掌握的认穴的技能,将来临诊,定能得心应手。《圣济总录》中就说到“闭目内视,五脏历历分明,知其所处,然后五脏可安。”对气体察敏感的人或者练功有素者,是完全有可能察知内景的。
物质世界是起源于气,万物都是气,万物的周围都是气,气是万物之间联系的中介。在针灸治病的过程中,要能把原始灵动精纯的混元气给利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场”的重要性,这个“场”里有物质能量信息,可以通过把“气”、“场”、“意识”和针灸技术结合在一起,并能够细心体察针后的气机变化。针灸施治时医生要有神意,针灸要通气,这个气要通过神来调整,通过医生的意识来通它。一名好的医生,即善于用意,扎针,不一定要扎进去,只要意念放进去,效果一样。其次要让病人信你,治“神”即治病人的神和自己的神,自己心安神静,气场容易形成,自己的神定住,自己有了坚定的信心,那么治病就好治了。将针灸与神意结合:全部精力贯注于针体中,集中到针尖上,“以心灵贯于针体、针锋,针到而神意充满”,增加体察经脉之气的变化。
“针石,道也。针之心法,修道、养神。”针灸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手段,它“全神养真之旨”和“修真之道”,它还能够修养和神也。治疗疾病靠神靠气,得气有神了,治疗效果就好,所以坚持修炼气功,把外放的意识内收到体内,将意识与气结合、意识与形结合,做到想到哪里,意识就在哪里,那针灸治疗疾病的效果就会加倍,意念跟着经络走,治病的信息也传递进病人的体内。
2.从气功修炼论针灸治疗疾病的关键
2.1医生的临床经验以及技艺
厉害的针灸医师,【临诊认穴】是基础,得做到对形体上的经络、经穴,心中有数,得心应手。其次,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书本上规定的腧穴的位置往往只是一个大概,不同体质的人,不同的体位,往往同一个穴位反应点也不尽相同。临床诊疗时,有气功修炼的医生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穴位本身就好好疾病的反应点”,在认穴时,能够通过腧穴的改变,来感知到腧穴神气的通透变化,“一望即知其变,一摸即得其情”,因此,气功修炼对医生来说很重要,修炼气功可以增加自身的通透性,增加对事物体察的敏感度。
2.2从“气”立论
“治病必求其本”,中医学多从“阴阳”层面立论,但是若想治好病,中医要认识到“气”的重要性。“诸病皆生于气,诸病皆因于气”,疾病的产生最主要是因为气的异常,针灸治病需通过经络经穴以调其气,气血流通了,气调通畅了,人就正常了。针刺后要令其得气,导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最早记载见于《黄帝内经》:“神功而气先针行”“中气穴针游于巷”。就是描述“气至病所”针法经络感传现象。通过激发气至病所,可使经气“上下通接,快然失其所苦”,对增强针刺疗效有些重要意义。
此外,还得组场调气,把中医气功与针灸结合,先组场,安定神志,再聚气,聚气到场中,聚气到针尖,随针将气贯入腧穴,导到病所,加“气血流通,疾病消退”等好信息,将外界的正气与自身的气混化,达到治愈的效果。
2.3治神守神
《黄帝内经》以来,针灸疗法始终强调“治神守神”的重要性。《灵枢·本神》载:“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灵枢·官针》云:“用针之要,勿忘其神”等。“治神守神”,一方面医生要治己、守己之神,在针刺操作时,精神内守,体察病人神色、针刺等微妙变化。另一方面更须重视“治”“守”病人之神,确保病人内心平静,思想集中,能细心体会到酸胀麻沉痛等针感,响应医者对其“神”和经气的调动。治病人的神,还有要让病人信任你。如果一个患者整天都在质疑医生,这就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气场”没有得以混化,那么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可以通过口令词的引导作用,使患者的“神意”和医生的“神意”达到高度的统一。针刺中的“神意”,“以意引气”,针灸治病就是调整气血,补虚泻实的过程,扎针的时候,用意念催一催,促使其得气。肚子疼痛,“不通则痛”,聚气到肚脐,使气血流通,可以感受气从脚趾上升至肚脐,暖流通过。
综上,不管是习练气功还是针灸治疗疾病,都得从形气神三个要素出发,彼此相互影响,使形气神三位一体,达到治疗以及习练的目的。好好修炼气功,加强与形体结合、与气结合和与意元体结合,增强自身体察的敏感度,这样才能“知其所以然”,在临床治疗中得心应手。
3.针灸与气功修炼结合治疗疾病举例
3.1
腹部针的应用:扎腹部针,针刺:两侧带脉、天枢、大横、气海、关元五组穴位,进行了“以意引气”的对比:一侧就单独地扎进去,只进行单纯的提插捻转;另外一侧,调气、组场,扎针行针。留针30分钟。患者反映:用了调气组场扎针的那一侧针感更强,而且针感持续的时间更久,同时医者感觉针下“如鱼吞饵”更加地强烈。
3.2
一患者,喉咙痛,吞咽困难,扎其四关穴,组场,给其加“气血畅通,疼痛消散”的意念,并嘱其返观内视,意识集中在自己的喉咙,留针15分钟后,患者感喉咙的疼痛缓解,能正常吞咽。
3.3
女,因感寒出现呕吐不止,服小柴胡汤加生姜后,呕吐止。第二天,便溏不止,泄下清水夹有未消化的食物,无特殊臭味,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精神欠佳,舌淡,边有齿痕。于是行针刺,取:水分、肓俞、阴交。针刺与神意结合,胀感明显,针刺后,组场进行调理,感觉肚脐暖烘烘,一股热感从脚上升至肚脐。针刺一次后,第二天,腹泻消失,大便成型。
通过这些针灸与气功的临床实践,可知:针灸与“气”、“场”、“神意”相结合,疗效显著,“以意和之”,把气功的以意领气、意到气到的功理用于针术,以医者之意通患者之经,从而收到针到病除之的功效。
气功修炼与中医针灸密不可分,针灸医师需要更加理解“气论”和“以意引气”对于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在针灸治疗疾病中,将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应用于临床,加强气功修炼。
章文春教授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