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
本篇文章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章文春教授与其学生邢欢,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浅析中医情志与气功的涵养道德》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浅析中医情志与气功的涵养道德
邢欢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引言
传统的中医理论中情志为病是各种脏腑功能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其重点在于情志变化引动气机变化,气机变化异常导致机体失常。而气机理论不仅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气功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气功修炼中的涵养道德不仅仅是练心性,讲伦理道德,更重要的是通过道德来引动气机的变化,改变人体之气使之更符合自然规律,更接近自然界中最原始的道德。
中医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重视人的精神意识活动。《黄帝内经》多次论述七情与五脏、气机的关系。中医的情志疾病是中医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复杂的情志因素导致各种脏腑功能的气机变化,从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针对气机的异常变化,除中医的常规治疗方法外,气功疗法可引导气机的升降出入,对气进行导引和调控,使其按照规律在人体中运行。导引气的方法多样,用意识调控引导是其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情志是意识活动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涵养道德是人规范自己的意识行为活动,使之符合道德评价标准。而气功中的涵养道德则是更进一步,在一般的伦理道德基础上更讲究涵养气。通过涵养道德修养正气使人自身内气的质量更优、更足,不断靠近自然中的最本源的道德,气功的状态也就在不断的提升。
1. 中医情志
1.1 中医情志的概述
目前,西医的心理治疗日渐受人们的重视,但是早在几千年前中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已经开始重视情志证候。《黄帝内经》中提及“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称为“七情”。情志包括七情,是对所有情志的特征和属性的概括。这一称谓区别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和中医学的情绪。
中医学的情志将情志活动和五脏六腑联系在一起。五脏对五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怒”。所以情志异常会伤及内脏,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等。《素问·举痛论》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又根据五行与五脏、五志的关系以及五行的生克制化,所以《黄帝内经》中谈及了“以情胜情”的治疗疗法,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通过一种情志去纠正所胜的另一种情志,从而治疗相对应的五脏疾病。
1.2 中医情志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
中医情志治疗是中医学理论中各种治疗方法的重要一种。许多特殊的情志病症必须用情志疗法才能达到疗效。同时,许多中医证候都是由情志疾病变化而来。《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志变化导致脏腑气机的变化失常,由此而出现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热、火、痰、瘀等产生都可能与其有关。许多疑难杂症的病因往往最早就是情志因素。
2. 气功中的涵养道德
2.1 中医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与养生
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阐述了各家的道德思想。“礼”属于道德的一部分,儒家《礼记·礼运》中说:“礼义者人之大端也。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之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这说明儒家把礼义作为养生的一部分内容。礼义中恭恭敬敬、精神集中的状态就是一种修养状态。这不仅是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更是调节自身生命生活,修心又修身。
佛家讲“善恶”,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佛家的善指要符合佛家道理的行为,不符合就为恶。佛家说有善根,有慧根,就能成佛。要修佛,信佛,就要行善。佛忌杀生,重视饮食以素食为主,而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强调饮食清淡。
佛家重视坐禅、念诵佛经,是通过修行达到明心见性的境界,既达到修心之效又可修身。
道德与养生,道家思想中论述很多。其中《道德经》 “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说明最高的道德是自然规律,天地遵守自然规律,人也要遵守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即达到养生。
2.2传统气功中的道德思想及其重要性
传统气功认为道德与练气功密切相关,强调涵养道德有助于气功修炼。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致虚守静是一种重要的练功方法。致虚难,一开始的守静也很难。修道德,练心性,就是在练守静。道德修养到“虚灵明镜”,自身也就达到了一个良好的气功状态。练气,气足,行便正。练涵养道德,修养意识,行正、心正,气也足。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修道就是要修人,要修为人处事之道,要修行到与自然合一,即修心正,符合自然规律。练气功其实就是在探索自然,体悟自然,自身能够更接近自然。涵养道德就是在向自然靠近,是习练气功不能忽略的一环。
3. 中医情志与气功锻炼涵养道德的相关性
中医情志疾病与情绪变化密切相关,而情绪变化对人体的气机变化有巨大影响。练气功要注重练气、调气,要注重意识的调控。练气功的同时即是在调整人体的气机,通过意识与大自然的气结合,与身体里的气结合,达到内外气的统一。当人能够以善心平和的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受各种情绪干扰的时候即是在练气、在修道。因为当自身道德修养提升,能够体悟到世界最原始的道的体性,体悟到自然规律的时候,道即在为我所用,在明心又在修身。因此,涵养道德既是在调整自身情志,有助于中医情志病的治疗,更是在更接近自然规律的修炼自身,修心调整了中医中所说的情志问题,修身改善了脏腑功能,甚则完全优化自身。而情志因素影响气机变化,影响脏腑功能时也是在影响气功修炼,影响修心养性,涵养道德。中医情志与气功锻炼中的涵养道德密切相关,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