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
新冠疫情以来,中医气功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新时代则新使命,新担当才有新作为。中医气功在学术科研领域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为此,我们开创了学术探讨栏目,每周推送学术论文和科研内容。
本篇文章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章文春教授与其学生刘建城,在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发表的《浅议气功修炼中的调息实质》文章,让我们一起深入学习探讨。
浅议气功修炼中的调息实质
刘建城 章文春 江西中医药大学
引言
调息古时亦称炼气、吐纳等,它是修炼传统气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历来为儒、道、佛、医所广为应用,由此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拥有各自的风格特点的门派。正因如此,各派的经验总结与理论阐释都众说纷纭,对于调息的理解和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研究调息的渊流与其在气功修炼中的运用,旨在揭示调息在气功锻炼中的实质为神与形合。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关于调息治病的记载。《素问遗篇·刺法论》:肾有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馆舌下津令无数。调息在修炼传统气功当中被视为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历史上气功修炼门派众多,调息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尽管调息法门众多,但大多是从形式上的论述,所以修炼者学习深度多数停留在其一法一术上,故操作后仍难以达到理论上所描述的境界。
调息在气功中的应用可谓非常广泛,本文拟对调息的渊源与在气功中的运用进行逐一分析,探讨调息的作用和目的,揭示调息在气功修炼中的实质。
1. 调息的含义
“调”在《说文》是指:“和也。”指调和、调整、调理、调治的意思。
1.1 息指精神的安宁
从古代造字分析,“息”是指自己立于心上,即把自身与心结合起来,不被外界事物所干扰。《内经》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言下之意是把自己的意识放在心上,安定于内心,这就是“息”。《易经》曰:阳退阴进为消,阳进阴退为息。有活力的事物退了,没活力的事物生发了,就称为“消”。相反,有活力的事物生发了,没活力的事物退了,就称为“息”。换言之,你处于生命力状态非常好的时候,就是“息”状态,意识和自身结合的时候,生命力就旺盛。
佛家曰:“息缘返观禅之机”。这里的“息”字指的是精神意识。佛家修持的核心就在于精神意识与外界摒弃联系,把自己的精神意识收回到自身就是禅,使精神集中,来观察自身,达到独立的境界。
儒家曰:“息心明理儒之极”,先把内心世界安定,然后才能去明察事物的理。只有精神专一集中于身体里,才能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微妙,才能格物致知,明了事理。儒家用这种“息心”的办法来增长智慧,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道家曰:“息气凝神道之玄”,把神注意到气上,气凝聚住。气凝聚住了,神也随之聚在一起,从而达到神与气合。道家讲“念住”、“息住”、“脉住”,就是把杂念安住,意识才能专一稳定入静。
“息”还有休息,生息之意,古人认为:“心不息则劳心,神不息则伤神,气不息则气损,精不息则精亏,行不息则形羸”。由此可知,这里的“息”主要是指安定的意思。
1.2 息指呼吸
段玉裁注:“口部曰:‘喘,疾息也。’喘为息之疾者,析言之。此云息者喘也,浑言之。人之气急曰喘,舒曰息。引申为休息之称,又引申为生长之称。引申之义行而鼻息之义废矣。《诗》曰:‘使我不能息兮。’传曰:‘忧不能息也。’《黍离》传曰:‘噎,忧不能息也’,息之本义也。其他《诗》息字,皆引申之义也。……自者,鼻也。心气必从鼻出,故从心、自。”《增韵·职韵》:“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中医认为,一吸脉行三寸,一呼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故息也有呼吸的意思。
1.3 息指呼吸之间的停顿
气息从字面上理解,气字有呼吸之意,息则是休息的意思,呼吸之间停顿的那个时间段。古人修炼认为,把人的精神意识集中到呼与吸之间停顿的那个时间段,就可以吸收天地之精华。
综上所述,调息有调整精神安定,调整呼吸平和、协调,意注呼吸之间停顿的含义。
2 .调息在气功锻炼中的运用
综合气功中的调息方法,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2.1神息相依调息法
传统道家功法非常注重意念和呼吸的结合,因为把精神与呼吸结合到一起便能拴住意识,把精神安住,呼吸自然就平静了,进而使得呼吸变得均匀有规律,从而达到入静的状态,具体的操作方法有:数息、随息、观息、听息。数息,顾名思义,数呼吸,有些功法是一开始数呼吸,有的是一吸气数一个数,一呼气数一个数,也有的一个呼吸数一个数。虽然方法各不一样,但是其核心目的都是为了集中精神,精神一集中,呼吸也就变得自然均匀。随息,是数息稳定后,便开始意念跟随着呼吸了,吸气时意识跟着气流进入体内,呼气时意念跟着气流而出,意识与呼吸和气结合后,进入观息。即意识不会跟随呼吸了,而是让呼吸变得自然,意识去看呼吸,因为数息、随息到达一定境界后,呼吸的气变得深细匀长,使得体内功能开始敏感,最后达到返观的境界。听息,庄子讲:心斋。意思是心要清净没有杂念,怎么做到心中无杂念呢?庄子说把自己的听力集中到呼吸上,便能入静养神。听息也是古代练功中的上乘功法。
2.2平衡阴阳调息法
顾名思义,此方法是利用呼吸使自身的阴阳达到平衡的方法,有鼻孔阴阳交替法:先用右手大拇指按在右鼻孔,食指按在左鼻孔,吸气时堵住右鼻孔,左鼻孔吸气,呼气时,堵住左鼻孔,右鼻孔呼气,连续做24或36个呼吸。然后换左手,做相反的呼吸方式,也有另一种方法吸气时从右鼻孔进入喉头然后转向左胸而下,再绕神阙,同时意识从右足上升到神阙,呼气时从神阙经右胸,过喉头自左鼻孔而出,意念从神阙至左脚,如此循环12~18个呼吸,而后反之。古人通过这些方法来达到阴阳平调的作用。左右两边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其实说法不一样,做24个呼吸或者36个呼吸也并没有说法。这些不过是古人练功的手段而已,旨在帮助人们入静,拴住意识,使身体生活活动变得有节律。
2.3意气引动调息法
此法就是利用呼吸的气和意念之间的相互导引,首先将意念把呼吸和丹田结合在一起,具体操作为,一吸气意念注意在丹田,想着气在丹田往四面八方散开,一呼气从四面八方合至丹田呼出。古人说这种方法可以打开传统的玄关窍:下田玄关和中田玄关。其实质机理是:意识守着呼吸的气,另可以把你的意识拴住,不易跑神,达到安神的目的,从而使呼吸变得深细匀长。
2.4观想调息法
此种方法古人把它当作高级调息法用,是借助呼吸的运动进行意想气机的开合。例如有:安静闭目时,看着肚脐,意想肚脐一开一合,气一出一入,看着自身的皮肤毛窍,想着气随着毛窍的一开一合。其实质是通过意识来导引气的开合出入。
3. 调息的作用
纵观古代调息方法各具特色,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作用大致相同,一是用于摒弃杂念,把精神集中到呼吸上,随着呼吸的出入,把意念定住,使人精神安定;二是改变人的气质,通过调整呼吸使呼吸有节律,进而全身放松,消除疲劳,使人生命力旺盛,心情愉悦,意识性增强,决断力敏锐,与人相处和谐;三是充盈宗气,推动真气运行。《黄帝内经》云:“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又曰:“真气者,经气也”。通过调整精神,呼吸之气可使人体的宗气和丹田气变得更加充实,达到一吸脉行三寸,一呼脉行三寸的机能;四是促进自身的气机流畅,通过调整呼吸把全身气机的升降开合疏通,从而让呼吸变得深细匀长。
结语
综上所述,气功修炼中的调息是增强自身机能的一种方法,是气功提高生命活力的一种手段,气功修炼中的调息其实质是:在调息过程中意识和形体的结合,内向性运用意识集中到呼吸上。因此,调息也是气功中调形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通过调整各部身形(肺,膈肌,胸腔,腹部等)从而达到呼吸深、细、匀、长。
章文春教授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