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十五五”战略规划设计,积极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助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5年11月15日—16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在北京市昌平区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23所院校、52家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及媒体人士齐聚一堂,围绕中医气功学术研究、临床应用、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讨行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来自全国19个省(区、市)、23所院校、52家单位的140余名专家学者
本次大会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主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中国中医药报》社、《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社及《中医药文化》杂志社为大会支持单位。
全国有关领域高校、医疗机构、相关单位及行业媒体对大会给予高度关注。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名誉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气功教研室原主任刘天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施雪筠,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新华社音视频部原纪委书记宣明东,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文化传播基地主任邓国峰,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李海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许峰,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云川,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河北省泊头市副市长冯文涛等嘉宾出席开幕式。

领导嘉宾出席开幕式
开幕盛况:领导致辞指明方向,功法表演展现魅力
开幕式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主持,分为领导讲话、嘉宾致辞、功法展演及大会合影四大环节。
张海波秘书长主持开幕式
刘天君教授首先致辞,既为会议奠定坚实基调,也为学会未来发展指明方向。刘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医气功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其内涵丰富、前景光明,发展中医气功意义重大而深远。呼吁行业从业者持续发力,持续深耕功法传承与实践推广,让这一文化瑰宝焕发新生。
刘天君教授致辞
施雪筠教授以亲身经历分享了作为中医气功受益者的真切感受,回顾了学会发展的艰辛历程,强调领导支持与前辈坚守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医气功蕴含着深刻规律,表达了期盼中医气功再现辉煌的美好愿景。
施雪筠教授致辞
王淑军副会长提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和管理指导(2025年修订版)》首次将传统功法列为治未病单独项目,指出中医气功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明确其“主动疗法”的核心属性,并提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传统功法的高度重视,呼吁在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中医气功的作用。
王淑军副会长致辞
宣明东副会长强调发展中医气功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政治方向正确。同时提出医学气功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实际效果上,要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精确的临床数据,凝聚行业共识,稳步推动中医气功事业高质量发展。
宣明东副会长致辞
开幕式现场,4种兼具临床价值与文化底蕴的中医气功功法依次进行了精彩展演,让在场观众直观领略到中医气功动静相宜、形神兼养的特点。
参会人员跟随展演习练功法
首先是内证经络功法展示,内证经络功法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联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编制,以《黄帝内经》《针灸心法浅谈》等为指导,融合了气功修炼体悟与科研成果。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开展课堂教学,已有千余名学生习练,真实体会到经络在身体中运行。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宋美燕、李照琦与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医师杨秀明进行演示。
内证经络功功法展演
随后上演的推拿功法易筋经,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推拿”的核心功法,其渊源可追溯至清代《内功图说》中的易筋经十二势,至今已有150余年传承历史,现为全国中医院校推拿专业的主修课程。展演团队来自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该医院是现代中医推拿的发源地,更是新中国中医推拿事业发展的“摇篮”。由朱清广、程艳彬、朱博文三位医师现场呈现了这一经典功法。
推拿功法易筋经功法展演
太极拳是中医气功体系的核心代表,深契中医“天人合一”“气血调和”理念。太极拳以圆活舒缓的动作为引、深长呼吸为机、意念专注为魂,融“调身、调息、调心”于一体,在行云流水的招式中疏通经络、平衡阴阳、濡养脏腑,阐释了“动练形、静养神、气润身心”的核心要义。2020年,太极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11月5日,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宣布将每年3月21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本次开幕式特别设置了太极拳展演环节,由北京香堂太极武术馆郭宏旺先生带来了陈氏太极拳表演,世界太极拳网的马向东先生与崔亚敏女士共同展演八卦太极拳。此次展演通过行云流水的拳法,生动诠释了太极拳与中医理论的深度融合,为开幕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陈式太极拳展演
八卦太极拳展演
功法展演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参会人员合影
学术论坛:多元议题深度研讨,成果分享赋能发展
本次学术年会为期两天,设置学术年会主旨报告与青年论坛两大板块。来自全国25家单位的49位专家学者分享中医气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推动中医气功学科建设与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学术年会主旨报告环节,分别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新华社音视频部原纪委书记宣明东,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皖西卫生职业学院公共部副教授张军,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医师杨秀明,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副所长朱清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威海市中医院医师曲萌,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张敬文,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襄阳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常江梦,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秘书长马琦,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医师陈美池等担任主持人。演讲专家围绕多领域议题展开分享,涵盖中医气功社会认知、国际表达、历史发展、理论创新、临床应用等方面。
王淑军、宣明东共同主持
张军、杨秀明共同主持
朱清广、曲萌共同主持
张敬文、常江梦共同主持
马琦、陈美池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文化传播基地主任邓国峰作《当前中医气功社会认知及其应对——基于上海气功研究所招聘舆情案例的分析及反思》主旨报告,报告立足中医气功的传承困境与发展机遇,通过解构典型舆情案例,深刻剖析了这一传统养生文化在当代社会面临的认知迷局,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与可行性的破局路径,为中医气功的规范化发展与科学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思路。
邓国峰作主旨报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编辑部主任执行主编李海英作《中医气功研究的国际表达——基于学术期刊的视角》主旨报告,报告立足中医气功的理论根基与学术传播规律,系统探讨了如何突破跨文化传播壁垒,让中医气功研究在全球学术语境中实现有效表达与深度认同,为这一传统瑰宝融入全球健康体系提供了有效思路。
李海英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张海波作《党领导下的百年气功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主旨报告,报告立足百年历史纵深,系统梳理了中医气功在党的领导下历经起伏、砥砺前行的发展脉络,深刻提炼历史经验启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创新发展、坚守底线、防控风险,为新时代中医气功事业的规范化发展确立目标导向、明晰推进路径。
张海波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所长许峰作《太极学三医学说与气场辨析》主旨报告,报告立足太极学核心哲观,深刻辨析了气治与场治的本质内涵,并指出以自主健康、身心疗愈为特色的精神医疗如气功、太极等传统功法将是未来医学的重要分支,为传统医学的现代挖掘与未来医学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
许峰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吴云川作《行步类功法运动处方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主旨报告,报告通过临床观察与对照数据分析,系统揭示了步行类气功在2型糖尿病血糖管理、并发症预防中的独特价值,为慢性病康复领域提供了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依据的运动干预方案。
吴云川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武医养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王帅作《健康中国视域下新时代武医养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主旨报告,报告立足武医发展现状,系统梳理了武医养生文化的历史脉络、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深刻剖析了其在当代传承中的机遇与挑战,为传统武医文化赋能全民健康提供了理论指引与实践方案。
王帅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副教授任全胜作《生命的完整科学框架与卓越教育健行》主旨报告,突破性地将生命科学的系统认知与卓越教育实践深度融合,为新时代教育开展提供了全新思路,引发参会者对教育本质与生命成长关系的深度思考。
任全胜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赵辉作《中医气功组场技术的临床实践》主旨报告,报告立足气学说创新理论与门诊实操经验,系统解构了组场技术的科学内核、标准化流程,通过病例数据与典型案例印证其疗效,为中医气功的临床规范化应用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赵辉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研究所副所长朱清广作《医学气功传承科学要素解析及干预慢性筋骨病临床创新应用》主旨报告,报告立足气功传承科学化与临床创新化,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中医气功在慢性筋骨病干预中的独特价值,为传统医学气功的规范化传承与临床推广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的全新范式。
朱清广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西医院医师陈美池作《气功修炼在针灸临床的核心价值探析》主旨报告,报告立足气功“调息、调身、调心”三调合一的理论内核,系统阐释了气功修炼对针灸临床的效果强化,为传统针灸技术临床疗效的边界与协同治疗模式探索提供新思路。
陈美池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博士后安永铖作《以气为心,证经典,精医术》主旨报告,结合理论阐释与临床案例,系统呈现中医气功及相关诊疗思路的核心逻辑与实践价值,为传承和科普中医经典理论与实用医术注入新动能。
安永铖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专家齐凤军教授团队成员王莉莎作《基于经筋理论探讨<引书>导引处方框架诠释研究》主旨报告,基于经筋理论,围绕张家山汉墓竹简《引书》这一导引专著,系统梳理并诠释了书中下肢、上肢腰背肩、仿生三类导引处方的操作方式、治疗病症及原理,为传统导引术的守正创新与推广提供依据。
王莉莎作主旨报告
山西农业大学体育部讲师张鹏鹏作《中医气功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主旨报告,报告紧扣中医气功人才培养核心议题,深入剖析当前该领域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医教协同、传承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及优化课程、加强师资等对策,为系统性破解中医气功人才培养难题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整体方案。
张鹏鹏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段俊作《结合练功和教功实践谈谈六字诀》主旨报告,从实践操作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六字诀的功法要领、教学技巧及在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价值,为六字诀的推广普及提供了实践指导。
段俊作主旨报告
黔东南州民族医药研究院附属苗医医院医师杨秀明作《中医传统功法在肩周炎功能锻炼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旨报告,聚焦肩周炎康复领域,深入剖析了中医传统功法干预肩周炎的理论依据,并结合临床案例分享了具体应用方案,为骨科康复提供了新思路。
杨秀明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邢欢作《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探讨组场调气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主旨报告,从全新视角探讨了中医调气方法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干预提供了理论参考。
邢欢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秦皇岛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岳利民作《中医气功在青少年中重度抑郁症治疗康复中的临床应用初探》主旨报告,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结合临床实践数据,分析了中医气功在改善青少年抑郁症状、促进心理康复中的作用,为青少年精神卫生服务提供了新路径。
岳利民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吴华阳作《“以神为切,以气为应”思想在焦虑抑郁疾病中的应用》主旨报告,深入解读了“以神为切,以气为应”的理论在焦虑抑郁疾病治疗中的核心作用,分享了基于该思想的临床干预经验,为情志病治疗提供了中医思路。
吴华阳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刘争强作《中医气功组场的实验研究和科研规范》主旨报告,聚焦学科建设,系统梳理了中医内证体察学的核心内涵、理论框架及组场实验规范路径,为该学科的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刘争强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主治医师吴志伟作《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中医传统功法标准化探索与临床效应评价》主旨报告,紧跟科技发展趋势,探讨了虚拟现实技术与中医传统功法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功法标准化推广及临床疗效量化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吴志伟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威海市中医院医师曲萌作《意气针法调神、调气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理探析》主旨报告,深入分析了意气针法通过调神、调气干预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理,为慢性病的中医特色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曲萌作主旨报告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养志康复医院主治医师郁侃迪作《站桩功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观察》主旨报告,结合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站桩功结合针刺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显著效果,为康复医学提供了可实现的有效方案。
郁侃迪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2025年度青年人才、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主治医师王德辰作《医学气功视野下的定式八掌养生功效初探》主旨报告,从中医气功视角系统分析了定式八掌的养生机理及具体功效,为大众养生提供了科学指导。
王德辰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襄阳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常江梦作《松功治疗脑出血后神经源性膀胱1例》主旨报告,结合临床典型案例,详细阐述了放松功在脑出血并发症治疗中的应用过程及疗效,为临床罕见病的中医干预提供了实践参考。
常江梦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北京西华堂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刘云锋作《中医真气能量调理再障的应用》主旨报告,分享了中医真气能量调理在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创新实践,为血液病调理开辟了新视角。
刘云锋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讲师姚琴作《六字诀对抑郁情绪的调节效应研究——文献综述与临床试验》主旨报告,通过系统文献梳理与临床试验数据,科学证实了六字诀对抑郁情绪的调节作用,为情志调节提供了循证依据。
姚琴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大兴区旧宫新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璐作《基于<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运动干预模式创新》主旨报告,以《黄帝内经》经络理论为指导,创新性地提出了融合经络理论的运动干预模式,为健康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韩璐作主旨报告
宁波财经学院副教授李锦旺作《儒医融合:二程对中医情志病的创新性阐发》主旨报告,探讨了儒家思想与中医理论的融合点,解析了二程思想在中医情志病治疗中的指导意义,为中医理论创新提供了文化支撑。
李锦旺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讲师李弘飞作《从气功三调视角探析马王堆医书<十问>的男科证治》主旨报告,聚焦经典医籍研究,从气功“调身、调气、调神”视角解读了马王堆医书《十问》中的男科治疗思想,为男科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了经典依据。
李弘飞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海洋大学体育部办公室主任宋志方作《气功智慧型教学在高校的机理阐释与应用设计》主旨报告,创新性地将人体生物学、物理学模型与思政教育融入气功教学,为高校气功教育的现代化、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思路。
宋志方作主旨报告
青年论坛聚焦中医气功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讲师李弘飞,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邢欢,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刘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紫竹桥中医院医师张田主持。14位青年学者兼具非遗传承视角与创新思维,研究覆盖临床、理论、教育、文化传播等多维度,为中医气功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李弘飞、邢欢共同主持
刘刚、张田共同主持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在读本科生景欣颖作《以塑造气功文化自信破局:从国潮现象与瑜伽崛起看中医气功的品牌重塑》主旨报告,结合国潮趋势与瑜伽发展经验,提出了中医气功品牌重塑的路径建议,为中医气功的文化传播与推广提供了新思考。
景欣颖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中医气功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中医气功八段锦主要传承人郑雅洁作《八段锦在脑卒中康复中的临床应用》主旨报告,分享八段锦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实际效果与临床应用价值,为中医气功传统功法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实践案例。
郑雅洁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中医气功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推荐功法中医气功八段锦主要传承人李照琦作《八段锦锻炼对稳定期慢阻肺干预效果综述》主旨报告,从调身、调息、调心三个层面阐述八段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疗效,揭示八段锦对慢阻肺良好的防治作用。
李照琦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武医养生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医药学院康复医学与健康学院讲师冯琳,作《八段锦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Meta分析》主旨报告,通过大数据Meta分析,证实了八段锦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冯琳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武医养生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张国栋教授团队成员、西南大学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杨洋作《桩功促进健康心脑机制研究》主旨报告,运用现代医学检测技术,深入探讨了站桩功促进心脑健康的内在机制,为中医气功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技术范例。
杨洋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文春教授团队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本科生马丽作《中医内证体察对中医药院校大学生教育的作用研究》主旨报告,分析了中医内证体察在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专业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为中医药教育改革提供了参考建议。
马丽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敬文教授团队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娜作《气功干预改善癌症患者心理状态的效果分析》主旨报告,通过临床研究数据,证实了气功干预在缓解癌症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中的显著效果,为癌症患者的身心康复提供了新方法。
李娜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文春教授团队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读本科生钟逸飞作《基于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的形神庄养生机理探析》主旨报告,从“形气神三位一体”视角解析了形神庄的养生机理,为大众科学练习形神庄提供了理论指导。
钟逸飞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气功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章文春教授团队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张小宇作《基于物理学视角的中医“气”本质研究的探析与思考》主旨报告。从跨学科视角解读中医“气”的本质,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阐释提供了创新视角。
张小宇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中医气功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医气功五行掌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庞伊霖作《现代脑科学技术在中医气功领域的研究进展》主旨报告,系统梳理了脑成像、脑电等现代脑科学技术在气功研究中的应用成果,为中医气功的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前沿参考。
庞伊霖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针灸推拿学专业在读本科生龚盈槿作《凝气正心,笃行求知——映知两年相伴,启蜕变之路》主旨报告,介绍自身通过映知训练,对良知的深入体认,深刻体悟正心、正念、正气,从而达到心态笃定、能力跃迁、视野拓界,对世界有了跃迁式的认知改变,从单一的守内逐步明确为内外为一整体。
龚盈槿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中医气功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医气功五行掌第五代非遗传承人宋美燕作《中医气功五行掌在走罐中的作用探讨》主旨报告,创新性地将五行掌与走罐疗法结合,分析了其协同作用机理,为中医外治疗法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宋美燕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气功协会副会长、针灸推拿学院在读本科生李沛蓉作《基于内证体察浅析<内经>中的气》主旨报告,结合内证体察实践,解读了《黄帝内经》中“气”的理论内涵,为经典医籍的学习与理解提供了实践视角。
李沛蓉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针道青创团队成员、针灸推拿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刘彦丽作《基于内证体察理论浅析中医“守神”与积极心理学“正念”》主旨报告,对比分析了中医“守神”理论与积极心理学“正念”思想的共通点,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了新方向。
刘彦丽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常务理事、气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敬文教授团队成员、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尹瑄潞作《健康中国战略下中老年中医气功科普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主旨报告,提出了面向中老年人的中医气功科普教育体系构建方案,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了基层实践路径。
尹瑄潞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中医气功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中医气功五行掌第五代非遗传承人暴钰玮作《六字诀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主旨报告,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量化了六字诀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疾病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暴钰玮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张海波针道青创团队成员、针灸推拿学专业在读本科生王琪瑛作《气功练习的时间性及原理探析》主旨报告,深入探讨了气功练习的时间规律及内在原理,为科学练功提供了细节指导。
王琪瑛作主旨报告
北京中医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卢涛教授团队成员、在读博士生李欣琦作《“生命动息”简介》主旨报告,分享了“生命动息”理论的核心内涵及临床应用,为中医气功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方向。
李欣琦作主旨报告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许峰团队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气功研究所传统功法临床疗效研究方向在读硕士研究生李芸欣作《太极拳和八段锦干预大学生阈下抑郁的临床应用及效应机制进展》主旨报告,聚焦青年群体心理健康,梳理了太极拳、八段锦干预大学生阈下抑郁的研究成果,为高校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了有效方案。
李芸欣作主旨报告
本次学术年会自征文启动以来,得到国内外众多机构与学者的热烈响应,累计收到论文110余篇,经专家遴选最终收录94篇至《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为学术交流提供了丰富素材。
理事会议:凝聚共识规划未来,规范管理推动前行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七届七次常务理事会、七届三次理事会同期召开,为学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参会常务理事和理事聚焦重点工作展开深入审议与研讨。会议首先审议学会秘书处2025年度工作报告,随后听取下年度工作计划汇报及财务状况说明。审议学会各分支机构、各基地2025年度工作总结及下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复盘工作成效、梳理推进难点。其次,围绕2026年度发展计划,与会人员就党建及制度建设、学术交流开展、专业培训组织、年度计划落实、会员发展与管理、网站建设及宣传推广等学会运营关键部分进行细致研讨。审议学会个别负责人变动事宜,审议通过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二批科普专家名单,聘任陈昌乐、葛鹏、侯中伟、沈晓东、吴云川、张海波、张福顺、赵辉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二批科普专家,聘任张敬文为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二批养生科普专家。
宣明东副会长、许峰副会长为中国气功学会第二批科普专家颁发证书
功法交流:互动学习深化体验,传承功法促进融合
15日晚,中医气功功法交流活动举办,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秘书长温发坤主持,他指出此次功法交流,旨在互学互鉴,共同梳理功法精髓、规范练习路径,让中医气功在传承中守正、在交流中精进,切实守护大众身心健康,赋能全民健康事业。参会者踊跃参与,分享各自在功法练习、教学传承中的经验心得,深化对中医气功功法的理解与体悟,促进不同流派、不同功法之间的融合借鉴。
功法交流活动现场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为全国中医气功领域搭建了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科研成果共享与行业经验互鉴,凝聚了“传承经典、创新发展、规范前行”的行业共识。未来,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将持续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普推广,推动中医气功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与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构建贡献更多中医气功智慧与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