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七——文人墨客气功情

时间:2021/3/29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595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的解释,“墨客”即“指文人”,而“文人”则是指“读书人,多指会做诗文的读书人”。我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众多,其中不少人还有很深的气功情结,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书圣”王羲之就是其典型。

《东坡志林》“气”事多。《东坡志林》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此书所载为作者自元丰至元符年间二十年中之杂说史论,内容广泛,无所不谈。这里我想说一下的是,这本书中的“气”事很多且很杂,练功体会、周天论述、辟谷杂谈等无所不包,而其对外气的记载更为特别,在“卷二 书李若之事”中有载:“练功养气的人,到内气充足的时候,能把自己的气给他人,这叫做‘布气’,京城李若之道士就有这种能力。我有个儿子叫苏迨,小时候体弱多病,李若之和他相对而坐,为他布气,苏迨感觉到腹中如有初升的太阳所照样温暖。”其中:苏氏关于“布气”的定义,已获气功界的普遍认同,目前仍在被广泛使用;道士李若之为苏迨布气治病的记载,也是气功史上为数不多的外气疗法病例之一,其价值仅次于《晋书》中有关幸灵用外气为皇氏治疗痿痹病的记载。

写到这里,我想稍微作些展开。第一,关于“布气”。这里的“布”是一个动词,有“布施、施行”的意思;“布气”,就是练功得当、功夫高深者,把自己体内“有余”的气,敷布给他人以治病疗疾、调理身体。为了把两种“气”区别开,一般将人体体内固有的气称为“内气”,而把“布”出去的气称为“外气”,并由此把“布气”称为“(发)放外气”。第二,关于书中的两个人物——李若之、苏迨。史料关于苏轼所说的京城道士李若之的记载很少,故我也无法判断其门派和事例;苏迨为苏轼的次子。

“书圣”创编鹅掌戏“书圣”是人们对书法家王羲之的敬称。他在我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及其代表作《兰亭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相信大家都有耳闻,故本文不作展开。

这里只想重点说一下他的鹅掌戏。王羲之爱鹅是出了名的,他将“鹅”字写作“鵞”,意为“我”呵护下的“鸟”。在各种版本的关于他的轶事典故中,还有“书成换鹅”的佳话。王氏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开出的条件是“只换不卖”,即:只要王抄写一部道教经典《黄庭经》送给我,我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而成交。其实,王羲之除了通过观察鹅的动作来感悟书法外,还将其与养生结合。他以模仿鹅的划水动作为主,融入其行走、亮翅、觅食等动作特点,创编了一套仿生功法鹅掌戏,并坚持锻炼,以求书法和身体双双受益。只是史料没有留下关于鹅掌戏操作方法的记载。

王羲之除了创编鹅掌戏外,对静功锻炼也非常喜欢。有史料记载,他与擅长服气的许迈关系非同一般,两人常常一起练功。这种长期的动(鹅掌戏)静(服气)结合的锻炼,对王氏书法艺术的提升不无有关。唐代《法书要录》在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说,写字时要先用意念,先用意再写字:“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型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与王羲之有关的成语“入木三分”的出典,更说明了意念-笔力-书法三者的密切关系。前几年颇为流行的“气功书法”一说,也道出了气功(主要是静功)与书法的关系。

是可谓——

文人墨客气功情,三言两语难说清;

苏轼书中谈布气,右军仿鹅练功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