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报 |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委会召开导引与太极拳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11/6 作者: 杨志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浏览次数:118

编者按:中医导引与太极拳同为中医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健康智慧的瑰宝。近日,中医导引与太极拳学术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金鹏与多地医学专家、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共探发展路径。会上发布太极拳运动处方、启动《太极拳临床研究报告》编撰,为传统功法融入医疗服务破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医院治未病建设与管理指南(2025年修订版)》,明确将中医气功传统功法纳入中医院治未病服务项目,二者深度融合对服务全民健康意义深远。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中医导引与太极拳等传统功法联动,让传统智慧赋能大众健康,助力构建中国特色运动健康方案。


1..png

“中医与太极拳本是同根同源的中华智慧,如今更需主动握手、深度融合。”10月25日,中医导引与太极拳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与会专家表示,应当充分挖掘太极拳这份“形气神兼备”的宝藏,使其成为中医气功导引的重要资源和实践路径,共同推动中医导引和太极拳的临床应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主任姜继鼎,《中国中医药报》社总编辑、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副会长王淑军,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委会主任委员吴金鹏,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郭现辉等与来自北京、广东、上海等地的医学专家,以及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出席会议,围绕太极拳的医学临床价值与发展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姜继鼎表示,太极拳以其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现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2020年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他表示,开展“循证太极工程”,是为太极拳传承注入生命力的关键。

吴金鹏系统梳理了中医导引与太极拳的深厚渊源与基本关系。他认为,随着中医导引从医疗服务向全民健身拓展,太极拳也从武术健身向临床疗法转型,两者聚焦时代健康需求相向而行,有望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健康方案。

郭现辉针对太极拳防跌倒、情志病处方编法研究作了专题报告,发布了针对防跌倒和情志病(如焦虑、抑郁)的“太极拳运动处方”,明确了处方的核心动作、最佳运动剂量与分级干预方案。

郭现辉表示,太极拳适合各类人群增强体质、锻炼平衡能力,也可作为帕金森病、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等特殊人群康复治疗的辅助手段。而且,太极拳强调“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以形固意”,可较好实现“内外合一”的身心状态,其独特的“身、息、心同调”特性,在调节情绪和缓解情志病症状方面展现出独特效果。陈氏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郑冬霞现场演示了太极拳运动处方核心动作,并解读了练习要领与适用人群。

会上同步启动了《太极拳临床研究报告》的编撰工作,围绕太极拳临床应用实际,联动国内外太极拳专家和医学专家,前瞻性谋划太极拳参与医疗服务的总体部署。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太极拳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医导引专业委员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医运动医学中心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