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98丨太极拳中有“气”味

时间:2023/12/20 作者: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331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重要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青睐。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圆柔连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而名。那么,它与气功有何关系呢? 

1、从基本“套路”看两者的关系 

太极拳的流派众多,据说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大流派(即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七大架式(陈式老架、新架、小架,杨式大架,武式、吴式、孙式小架)。但作为太极拳“大家庭”的成员,各派各式的基本“要素”却十分相近,甚至可以说是基本一致;太极拳的基本动作,如基本手型(拳、掌、勾)、手法八势(掤、捊、挤、按、采、挒、肘、靠)和步法五势(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大同小异。当然,这也不奇怪:因为有“大同”,所以才都是太极拳这个民族体育项目;因为有“小异”,所以才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如果再予仔细推敲的话,太极拳这些动作的要点,似乎在古代许多功法中也可觅到其痕迹。如在刘峰、刘天君编著的《诸病源侯论导引法还原》中,把《诸病源侯论》诸多导引法的基本动作归纳为“拓”“承”等10组,其中不少动作的基本要领与太极拳极为相近。尤其是“导引法”中的拓、握(固)与太极拳中的掌、拳如出一辙。究其原因,可能与两者都源于古代人们的各种实践,并经众人“提纯”之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气功与太极拳真可谓“同宗同族”,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从不同练法看两者的关系 

为了理清楚太极拳与气功的关系,笔者在1990年代曾有机会当面请教了时任北戴河气功康复医院(即河北省医疗气功医院的前身)副院长的赵宝峰老师。赵院长非常耐心地为我讲解道,太极拳有动练和静练两种不同的练法:所谓动练就是重在练形,也常有动作(姿势)与呼吸的配合、或动作与意念的配合,强调“意到气到,气到力到”,旨在发劲、发力,主要用于技击,深受以前镖行从业者的喜爱;所谓静练就是重在练气,要求意、气、形三者配合、直至合一,旨在调养内气,大致相当于气功中的动功,主要用于养生保健,普通百姓比较欢迎,目前推广的也是静练。赵院长的分析可谓言简意明。《现代汉语词典》的“太极拳”条,说它是“一种传统拳术,流派很多,流传很广,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以说,《词典》中的“既可……”就要求动练,“又有……”则是静练。联系到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博物馆中的一则人物雕像,正面看此人和蔼可亲、慈眉善目,稍一侧视便见其横眉怒目、气势压人。有人说,这个“两面人”表现的是阴阳内涵;也有人说,“两面人”的一面展示的是用于养生的“保健拳”、另一面展示的是击人护身的“技击拳”。而以笔者之见,“两面人”包含了太极拳的静练与动练。

顺便提一下,目前的太极拳还有第三种功能——表演或者说比赛,为了表演的好看、比赛的成绩,其练法既不是动练,也不是静练,而是在太极拳中似乎加上了不少类似体操、舞蹈的成分,对人物形体与颜值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说它“花拳绣腿”大概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

3、从“太极”气功看两者的关系 

近70年来,国内出现了不少冠以“太极”的气功功法,如太极内功、太极动功、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太极运气功(法)、太极气功十八式、太极气功十三桩……仔细分析这些功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①以太极拳的某一架式为基础编排而成。如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以杨式太极拳中架为基础,并强调“抽丝劲”。此类功法的操作、作用与太极拳非常相似,习练者也都需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否则难以把握其要领。②“移植”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并将其“配上”特定的气功调息、调心方法。如太极气功十八式中的起始调息、马步云手、定步倒卷肱、按掌平气等。此类功法的运动量一般较小,比较适合年老体弱者学练。③参照太极拳的某些特点,设计气功三调的操作,或以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设计气功的调息操作,再配以相应的调息与调心操作。从这一角度看,太极拳与气功已呈相互影响、互为交融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