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人、安阳市中医院邱鹏栋撰写。本文介绍了气道耳穴疗法,即将中医气功的三调操作方法融入耳穴疗法、提高耳穴疗效,并阐述了其原理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列举了临床典型案例。
邱鹏栋1
(安阳市中医院 河南安阳 455000)
摘要:耳穴疗法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因其“简、便、验、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而将中医气功的三调方法融入耳穴疗法整个治疗过程中,独创气道耳穴疗法,经过临床验证,对于临床上的疑难病症疗效确切,应用广泛。
关键词:耳穴疗法;气道耳穴;三调操作;指功行气
1作者简介:邱鹏栋,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理事,华佗五禽戏第59代传承人,工作单位: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邮编:455000手机:16637250575邮箱:aysqpd@yeah.net。安阳市中医院,安阳市红旗路150号。
耳针(现称为耳穴疗法)古已有之,作为中医适宜技术因其“简、便、验、全”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病症的治疗中。笔者通过在练功过程中对“气”的感知及认识,将中医气功的三调方法融入耳穴整个治疗过程中,独创气道耳穴疗法,拓宽耳穴疗法经治范围,经过临床验证,对于临床上的部分疑难病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中医气功基础理论
1.1中医的“气一元论”
中医认为“气生百病”,临床上许多疾病均是由于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出现异常所致,如名医张景岳说:“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凡有余之病,由气之实;不足之病,因气之虚。如风寒、如积滞、痰饮、淤血之属;气不行则病不除,此气之实也”。外感六淫、七情内伤均可引起气的运行失常,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如《黄帝内经》所讲:“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功能治疗疾病,根本在于通过调身、调息、调心影响身体内在气机,激发身体元气,疏通经络,使身体百脉和调,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从而达到阴阳平衡,获得健康。
1.2气功锻炼是获得疗效的必要方法
气是什么?很多人认为很“玄”,如果施术者有中医气功功底,能深刻感知到身体气的运行,有了气感,对于中医的“气”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有了中医气功的修习,个人的感知力会显著提高,正如“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有了高于常人的感知力,才能感知到手下的“针感”为“气至而有效”打好坚实基础。而气功的放松、入静锻炼会使施术者快速进入治疗状态,专心致志,也能引导患者进入治疗状态,同频共振,医患同调,疗效倍。修习中医气功,会提高施术者正气,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更可以在治疗中抵御病邪之气,保护自己。
历史上,卓有成就的针灸医家非常重视内功术的修炼(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气功术),如华佗、孙思邈、马丹阳及杨继洲等,近代则有承淡安、郑毓琳等人。通过内功修炼,可以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心法,因而取得理想的疗效。
著名针灸家承淡安先生,为使学生重视内功修炼,曾托名紫云上人,以强调内功修炼在针刺中的重要性:“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著,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学生修炼内功之后,疗效明显提高[4]。
1.3气道耳穴调节气机,以通为治
针灸作为中医重要治疗手段,其治疗原理即在于“调气”。针灸治病不像中医诊疗的辩证论治那么严格,更没有中药的“四气”“五味”的辨别,只是着眼于经气的调治。《黄帝内经》指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以《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耳穴疗法作为针灸学的组成部分,通过双耳上的特定穴位治疗各种疾病,也正是疏通经络,“调脏腑之气”的具体体现,而调气治疗的终极目标即是:平气,“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调气的核心手段是以“以气治气,以通为治”,正如《内经》所云:“五脏六腑皆受病矣,各通其脏脉”。气道耳穴疗法在点穴、配穴、指功行气、局部放血中都将调节气机,以通为治的理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施以手法、心法,以通其脏脉,让气机运行没有阻碍,让人体经脉通畅,机体气化正常,生理机能健康运行。
2气道耳穴操作方法
2.1气道耳穴治疗遵循“三调合一”
中医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的心身锻炼技能。这是《中医气功学》为中医气功所下的定义,既是区别于其他锻炼方法的定义,也是修炼功法的方便法门。三调的目的是使心身合一,体松心静,充分调动身体内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耳穴治疗在当下,疗效受到质疑,正是操作者在治疗过程中贴敷随意性、缺乏手法、心法的缘故。中医的适宜技术,均需要施术者通过一定的手法施加于患者身上,达到治疗的目的。耳穴疗法通过小小的探针,在耳部相应穴位进行点按取穴,探笔在耳穴上并不刺破皮肤,但不同角度、方向,点穴深浅都会影响“得气”效果。
如何提高手的感知力,使手对于针下得气有感知,使探穴准确、点穴有效,都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使身体放松、排除干扰,敛神入静。中医气功的三调操作如垂肩坠肘、头正颈松,呼吸细匀,意守、观想等,都会使身体气机运行顺畅,静心宁神,神气专一,让施术者排除杂念,专注于治病调气。而患者通过一定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调操作,同样可以放松、安静,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于治病调气上,医患同调。
2.2气道耳穴施术者三调操作
施术者调形操作。施术者点穴准确,且有渗透力、有穿透性,在于手法。而手法在于整力,虽说执探笔点取耳朵上一毫米的穴位,确要力由脚底发,贯于手指,力透针尖。这要求施术者松、静结合,身体融为一个整体。体松是指髋松、腰松、肩松、肘松、腕松,手松,执笔不紧不松,太紧力道止于手指,太松力太松散,使点穴时不能通过耳部穴位有效调整经络之气。静,施术者要凝神定气,神情专注,对于所调之病,配穴了然于胸,与松静中去感知手部所点穴位的得气之感,及时调整点穴角度、深度、力道,使力道通过耳部穴位直达病所。
施术者调息操作。调息是保持“身松、心静”的必要条件,也是引导内气的手段。调息内容包括呼吸形式及出入息的调控,即采用腹式呼吸,使呼吸深长、细缓,心跳平稳,入则慢吸,出则缓呼,气沉丹田,进一步强化体松心静,进入治疗操作状态,医患同调。同时在进针点穴时,由呼吸引领手部进针,可引导身体内气由探针运气所调脏腑及经络。
施术者调心操作。心法对于气道耳穴治疗来说更是至关重要。气功练功过程中要求意气相随、意到气到,气到力到,通过意守、观想等方法,调整身体内气运行,升降出入有序,从而恢复健康。气道耳穴治疗中同样遵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的宗旨。施术者除要凝神定气,更要在点穴中,运用“意到气到”的心法。点某穴要起什么作用,要激活哪个脏器功能,都要在进针时用意导气,施加“正念”。如在点腰穴时,一是运气达于手指,通过穴位导引将手部气感通过探针,引导到腰部,同时施加腰部放松、气血运行的意念。使“无形之气”通达腰部,调整局部气机,疏通腰部血脉,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3气道耳穴患者三调操作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进入“状态”。这个“状态”操作的核心要求是“守神”。守住自己的神气在治病上、在调气上、在通经络上。而要快速进入治疗状态,同样要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三调来完成。调身是调控身体静止或运动状态的操作活动。调身的意义在于使身体的状态与治疗所要求的境界相应。也就是使治疗者迅速进入治疗状态使之身正体松,气机运行顺畅;调息使之排除杂念、集中精神、变换气质、吐故纳新、促进体内真气运行和气机的升降开合;调心使之心神宁静,提高对于身体的专注力。通过意守达到意到气到的作用。
患者调身操作。坐到治疗椅上,保持身体中正,双脚踩在支撑凳上,双手握固自然放在双膝关节上方,头正颈松,含胸不挺胸,身体不后仰,不前倾,保持自然、放松的体态,微闭双眼,舌尖微抵上颚。
患者调息操作。调息对于没有练功基础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很多患者呼吸浅短、急促,或用力吸气或快速呼气,这都影响身体气机的运行。调息指导患者在点穴中自然呼吸,轻吸轻呼。行气中具体呼吸要做到慢吸慢呼,鼻吸嘴呼,吸气时不吸满,呼气时不呼尽,尽量做到吸气呼气的均匀、平缓。吸气时腹部略回收,呼气时腹部放松膨隆。不要耸肩吸气,呼气也要主动调控放慢呼气速度,在呼气时要体会身体放松的感觉。
患者调心操作。调整好坐姿,微闭双眼,先用心去感知身体现在的状态,是放松、紧张,然后左右调整,使之身静体松。针对肩颈、腰膝部等疼痛患者,这时就要想着疼痛的部位,使之局部放松,感受在治疗中病灶部位的反应、感觉。失眠患者在治疗中,意守脚底涌泉,尤其在呼气时,要感受从头顶开始的放松能直达脚心涌泉(是否发热、发凉或麻的感觉)。亚健康、体质调理患者,入静放松即可。
2.4气道耳穴指功行气操作
气道耳穴指功行气操作是施术者完成耳部点穴、穴位贴压后,再次应用一定按摩手法、心法,通过耳部穴位调节患者身体气机的重要治疗过程。即如针灸行针一样,捻转提插,来提高患者得气状态,提高疗效。
指功行气操作也是气道耳穴心法的具体体现。心法,主要指实施耳穴行气中,对、神意的体察与运用的修为而言,他要求施术者在行气按摩中把神、气贯注到所调之脏腑,所治之病灶,并指令其按预定要求发挥作用,而且可以在人的不同层面包括治病、保健等方面起作用[2]。
在具体行气按摩中,让患者微闭双眼,使神内收、内敛,舌抵上颚、双手握固,保持“返观内视状态”。让患者形松心静,强化患者的神气,使其经络变敏感。而施术者以站桩身形立于患者身后,凝神定气,神意推动内气通过手指微加耳部穴位,意念导引内气达于所调之脏腑,或补或泻,或通或引。对于入静欠佳患者,可让其听指令,慢吸慢呼,意守所调之脏腑及病灶,意念推动气血,配合施术者共同起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治疗效果。
气道耳穴行气中六字诀的应用。六字诀是中医气功调整脏腑气机应用最广泛的功法之一,通过六种口型、发音牵动不同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调节脏腑气机运行来养生、治疾。气道耳穴重在调气,调五脏气机,在行气按摩中,根据患者五脏之疾、气机运行淤滞状态,让患者发出不同口音,可加强脏腑气机运行,增强疗效。
3典型病案
3.1急性腰扭伤
患者张某,女,70岁,一周前在俯身搬东西时,腰部扭转,突然出现腰部疼痛难忍,坐卧不安,经休息后不能缓解,且逐渐加重,通过贴敷膏药、针灸仍不缓解来诊。来诊时,由女儿搀扶,缓慢步行,右手扶腰,痛苦面容。
辨证为筋伤,气滞,经气溢出脉外。治则通经络、调气机。耳尖放血疏通全身血脉,耳穴取腰膝点、肝、肾等,点按时让患者意守腰部疼痛部位,全神贯注,力注指尖,意达腰部疼痛部位。行气按摩让患者慢吸慢呼,配合腰部不同角度转动、弯曲,意念引动气机直达腰部,使腰机放松,疏通经筋。治疗中患者感有一股热气直达腰部,治疗后站起即不需要搀扶,自感腰部轻松,自行走出诊室。第二次相同方法治疗,局部加五禽杵针手法点穴,治疗后走路已与常人无样。三次治疗痊愈。经回访一年无复发。
3.2重症失眠
患者赵某,女,60岁,失眠15年,加重5年余,现应用安定、扑而敏各2片(已应用多年)仍入睡难,中间睡,每天也只能睡2~3个小时,有时彻夜难眠,每天头痛、头昏沉,多方求医用药,效果不佳。来时面色晦暗、焦躁不安。辨为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气机上逆,耳穴治疗取神门、枕、神衰点等,点按穴位让患者意守足底涌泉穴。指功行气时让患者轻吸缓呼,在呼气时将身体放松的感觉,主动向足底推送,同时指功通过耳穴用意念助推患者之气下降,直到脚底涌泉有温热感,一次治疗第二天睡眠明显改善,药物减量,且睡眠质量提高。面色有光泽。一个疗程后(十次一疗程),睡眠恢复正常,药物减为只服用安定1片。继续巩固治疗第二个疗程,停服安眠药,睡眠良好。
4讨论总结
通过多年临床应用及观察,将中医气功的三调操作方法融入耳穴疗法治疗中,独创气道耳穴疗法,确可提高耳穴疗法疗效,提升患者治疗舒适度,让患者在舒适、享受中完成治疗,并且可以减少患者对药物依赖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樊学鸿,金藓.气道中医[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4.
[2]尹真.针灸心法浅谈[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7,8-9,18.
[3]刘天君,章文春.中医气功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63-75.
[4]胥荣东.浅谈针刺手法与内功修炼[J]针灸临床杂志,199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