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罗江浒:传统文化与气功道德观

时间:2024/5/16 作者: 罗江浒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93

编者按:本文选自《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由气功届老前辈罗江浒老师撰写。文章围绕“传统文化与气功道德观”展开,娓娓道来气功道德观的形成、内容、实质,启迪了气功修持者应明德、重德、守德,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开悟增慧目的。


罗江浒1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 550002)

摘要:气功是人类以调息为主,三调结合的方法,促进健康,开慧增智的功能和功夫。三调中,调心是主导,道德涵养贯穿于三调中。气功锻炼实为内在的心力修持,无私无我的道德涵养,则是气功人心力修持的助润剂,气功这种内向性的自我身心修持方法,被古代贤哲作为促进健康,开慧增智的行之有效的修身治学方法而普遍习用。气功从起源到发展与中国文化共存共荣。气功道德观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在气功修持、锻炼中的具体应用。练功必须先修德。但若不了解气功道德观的产生、内容和实质,练功修德只是一句空话。气功道德观随着气功起源而产生。气功道德观的内容是明德、重德、守德。根本精神是“公”。明德、重德、守德是气功心力修持的重要组成。舍此不能达到气功修持的促进健康,开慧增智的两大目的。

关键词:气功道德观,明德、重德、守德。

1作者简介:罗江浒,女,贵阳医学院中医系伤寒教研室任教,教学之余研究伤寒经气化学说,后调入中医气功学教研室任教至退休。邮箱:120089993@qq.com。

19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发展的第二个春天里,中华气功极大发展的同时,将气功道德观提到了重要地位:几乎所有的气功修持者都大谈“练功先修德”的重要。虽然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者不乏其人,以一技之长、一得之见敛聚钱财、愚惑群众者也不少。但是,即使是这部分使气功屡蒙尘垢、倍受摧残的气功修持者,也不忘大倡功德来粉饰、抬高自己。具有一定的蛊惑性、欺骗性,阻碍了气功事业的正常发展。深入探讨气功道德观的产生、内容及实质,对揭穿这一类气功修持者的真面目,保障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无意义。笔者勉力试为,敬请斧正。

1.气功道德观的形成

气功道德观随着气功的起源而产生。气功从起源到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存共荣,这已为气功理论界所公认。气功道德观是中华传统道德观在气功修持、锻炼中的应用。

气功起源于人类的自我保健运动,并在气功修持锻炼可能出现的特异状态及其应用中得到发展。在气功起源的自发、自觉到仿生三阶段中。古代先民中气功修持锻炼有素、健康和智慧两方面成就斐然者、多是“恬淡虚无”处世,“精神内守”而不外驰的尊道重德者。如传说中寿达八百的彭祖,身为上公的尧帝之医巫咸等。但是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社会实践范围较小,理论思维水平较低,还不能用道、德概念来概括个人气功修持的道德修养与气功修持成就之间的关系。但在记录修持所出现的特异状态的应用之一——巫、觋占筮的书《易经》里已有可贵的史料记载:如《小畜》初九爻辞:“复自道,何其咎,吉”;《履》九二爻辞:“履道坦坦,幽人贞吉”。《隋》九四爻辞:“有孚在道,以明何咎”《復》卦辞:“反復其道,七日来復,利有攸往”。以上四见可看作古代先民在自己修持之道上反复实践的记载。并指出了修持要行坦坦正道,在正道上循环往复践履,才能在获得吉利、健康的同时在“虚壹而静”的“大清”幽境中开启大智慧而“幽人贞吉”。而坦坦正道应是无任何偏颇,无任何私利,无任何恶行的正直之道。《尚书》称为王道:“……王道正直”《尚书.洪范》,王道又称皇天之道,天道:“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国语,越语下》。人的思想行为即人道必须顺应于天道“因天之常,与之俱行”(同上)。天道是无偏无私,客观公正的,只把福命授予有德之人:“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国语.晋语》。“德”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处世行为规范:“忠、德之至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天人合一“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德,作为一个中间环节将天道与人道结合起来了。

气功修持能促进健康,增智开慧为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文化宝藏的积淀做出了巨大贡献。气功修持锻炼作为古代贤哲修身治学的方法在儒、释、道、医、策、诸子百家中得到广泛应用。长期的气功修持实践,使人们认识到在气功锻炼中必须明德、重德、守德才能达到促进健康,开慧增智的目的,形成了以明德、重德、守德为主要内容的气功道德观。

2.气功道德观的内容

气功道德观的内容有三:明德、重德、守德。

明德,即知晓、明白道德的内容及重要性。道德有广义道德,狭义道德之分。

广义道德:作为世界本元“先天地生”的道,由于具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名.……混而为一”(14章)幽而不显的形上性特征。其自然、无为、虚静、柔弱处下等特点表现在道所化生的万物之中,这就是德。德,是形而上的道在天地万物中的具体落实。“道生之而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51章),“生而弗有、为而弗持,长而弗宰,是谓玄德。”(同上)道的这种无私无碍的长养万物,衣被万物,牲畜万物而不为已有,涵养万物而不持已能,成就万物而不作主宰的幽深玄远之德-玄德,在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这就是广义的道德。广义道德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理念法则,基本精神是“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狭义道德:狭义道德是指社会生活中人的社会行为生活规范,包括社会公德、伦理道德、职业道德、场合道德等等,是广义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具体落实。人,作为道所化生的万物之中最具灵性者,有情感、有思维、有意识。人生活在社会中,易受到诸如名利、地位、金钱、色欲等多种多样的诱惑,使个人行为规范受影响而有悖广义道德的精神。如自私自利,巧取豪夺,欺压弱小,骄奢淫逸,奸淫掳掠等等。

气功修持者应深刻了解,狭义道德,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契合广义道德“天下为公”的高尚理念原则,才能达到促进健康,开慧增智的修持目的。面对社会上的多种诱惑,要自觉地排除其影响,做到淡泊处世,虚静内守。在这方面,古代贤达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也对气功修持者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老子李聃通过用道的思想贯彻于社会人生,用来“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乡”“修之于邦”和“天下”,使真正光明之德得以普及。孔子、孟子则倡“仁,礼。”“仁者,爱人”。〈《孟子.尽心下》。“仁,人心也”(同上)人具有仁心,使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对别人、对亲人、对同事、对乡里的仁爱之心,就能自觉地排除不良思想行为的干扰。仁的具体展开就是“孝悌”“忠恕”“克已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等。子思提倡的“慎独”功夫,实为一种极高的道德修养功夫。他要求人们把不合乎广义道德的不良思想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莫见乎隐,莫显乎微,君子慎其独也”《大学》。对于自我修养较差的人,荀子则主张用礼与法来约束、规范人的思想行为,认为“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庄子强调“自事其心”以全德,不藏是非美丑,不知生死哀乐而安时安命,一切和顺。任何毁誉都不能有所损益,淡泊为之:“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也》,诸子堪为明德之表率。

重德:把在理论上认识到的合于广义道德的狭义道德规范,落实在自己的气功修持实践中,落实在自己的人生践履中。首先,在世界观、人生观问题上树立崇高的理想。明确气功修持锻炼的目的应是用气功修持净化自己的灵魂达到身心双健,智睿慧聪。用气功修持的方法造福于民众,用崇高的功德要求净化世俗空气,提倡为人民服务为大众造福的天下为公的功德,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其次,把自己练功,修持看成与人类社会的进化,科学的进步有关的大事,而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健康长寿。自己的身、心素质的提高,是在集体、国家、社会的同步好转,同步进化的过程中实现的。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通过气功修持所出现的全方位促进健康的作用的深入研究,将会有助于人类的进化和科学的发展。因为气功的许多效应是现在意义上的科学不能完满解释的。众多的群体反复地、多次的健康效应的积累,有助于为科学深入研究其机理提供丰富的素材。而气功修持的健康效应必须在良好的心态下才能达到。生活中重视道德修养,时时、事事、处处用高标准道德要求自己,检点自己的思想行为,自觉地排除不良风气的干扰,避免识神过亢干扰元神对于自身的调控机能的发挥。顺利进入气功态,产生健康效应,促进大智妙慧的启迪。

守德:明白并重视自我道德涵养在气功修持的重要,并在气功修持的人生践履中执行,还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地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即守德。古贤教导要“止于至善”的“止”就是守的意思,在最高尚、最完美的思想道德境界中停止、保持、守住。停止在这里,坚守在这里,只有这样,才能维持正确的气功修持产生的健康效应,进一步开启大智妙慧。要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人民,一贯地有益于民众……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千百年来,学道者多如牛毛,得道(即开启大智妙慧)者少如麟角,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守德。没有极高深的“慎独”功夫,过不了“我”字关,不能行天下为公的大道。

气功坎坷的发展史中,道德昌明则得大发展,道德沦丧则举步维艰。解放后,国泰民安,气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但也不一帆风顺,尤其十年浩劫后的第二个科学春天的百花园中气功蓬勃发展,大浪淘沙,沉渣泛起:以“功”谋私,欺骗信众,中饱私囊者大有人在;拉山头、搞宗派、互相攻击、谩骂中伤者大有人在;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大师”“宗师”满天飞;不从科学出发,大搞神秘主义、封建主义甚至袭用封建帮派的仪轨,迷惑群众,装神弄鬼者也有;不顾客观事实,以权威自居,挥舞讨伐大棒,大砍大杀围剿气功者也有......

不管其表现形式是“左”还是“右”实质都是一个:为己。不明德,不重德。私欲膨胀,私心暴露。损已之德,坏众之功,严重阻碍、破坏气功事业的进步。因此,研究气功道德观,加强气功界道德建设,将气功功德的宣传执行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口头流于形式,将极大地推动气功事业的健康发展。

3.气功道德观的实质

气功是人类以调心为主,三调(调心、调身、调息)结合,以促进健康,增智开慧的功能和功夫。是一种内向性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是被古代贤哲普遍习用的修身治学方法。气功修持锻炼的内容是三调。三调中,调心是主导。而道德涵养是贯串于三调中的一根红线。若把三调作为气功修持系统的子系统,涵养道德则是这一大系统的系统质。

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占相当分量。这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倾性、非宗教性、统一性、泛道德性文化特征决定的。故中国文化有“心文化”之称。气功锻炼以调心为主,气功锻炼实为一种内在的心力修持。无私无我的道德涵养,则是心力修持的精进助润剂。沿着中国心学的发展道路,可以看到历代心学大师艰苦的心力修持历程。他们修持的要点,修持的深刻体会,所达到的境界,所证、悟的智慧成就的学术思想,都详尽地载于其著述中。

儒学气功修持者尤重道德涵养,并在实践中为成就气功的道德观作出重大贡献。他们排除外界干扰,冀获致极智慧。内而“正心”“诚意”的“修身”“齐家”,外而“治国”“平天下”将自己的个人修为与社会用世结合。他们守德“止于至善”,而获得定静:“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后能得”《大学》。遵循孔子所倡“绝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雍也》。履践子思所指出的“从容中道”《中庸》。修持中贯彻孟子深刻体会的“勿忘勿助”的守中方法,进而达到荀子所阐述的“虚壹而静”的“大清明”《荀子解蔽》境界。在这境界中证得了大智慧,“万物莫形而不见……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理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礼则宇宙理矣。”

老子李聃尊道贵德,积精搏气,和德全神达到与道合一的极高境界。在开启大智慧中体察到万物的发生、发展规律。他生动地描绘他所进入的恍惚空无的境界: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至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21章》。他把气功修持视为“深根固抵,长生久视之道”。他所获得的“阅众甫”能力,具“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49章》的特异能力。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理论构建及成就过程,即诸子的心力修持过程,在“心”上着力,在宇宙天地间进行道德建设。周墩颐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静,立人极焉”《易通》。其所立的人极与无极、太极并为三极。人极以人为核心,以人性的根本中正仁义的道德修养为手段。“无欲故静”中正仁义来自“诚”,无欲故诚。如此,中正仁义的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周子全书.卷一》。程颐认为心、道合一“心与道浑然一也”,“心,道之所在。”(《遗书》卷二十一下)。而人心中最内在的基石是仁,这是根本的德。是天地万物所同有之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上)。万物具生生之理,此生生之理所蕴含的最高之德就是仁“天地之大德日生……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遗书》卷十一〉。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精,在于人之心所蕴含的仁体。故为人之本,识仁为先“学者须先识仁”《二程语录》卷二〉。而识仁的方法是“定性”。通过定性来识仁以适道。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其障碍在于人的私心。由于私心所蔽,人会丧失“廓然而大公”的心。“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用智”(《河南程氏文集》卷二《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定性识仁的具体办法是“内外两忘”。程灏指出“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累哉?”(同上)可以看出程子采用的内外两忘,澄静无所牵挂地进入“定”境去识仁适道的方法,与气功锻炼的三调修持别无二致。后来理学大师王阳明,谪居贵州农场时,在澄默静一状态中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在百死千难之后终于建构了“致良知”的心学体系。“悔昔在贵阳举行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年谱一》。王阳明在后来的书院教学中倡“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足见气功心力修持在成就诸子理心之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加盟中国文化长河的佛学中极富思辨的哲理和人生理论,丰富深刻的心性修持方法,在慈航普渡,利人利他,六度为乘的道德旗帜的引导下,自然融汇到尊道贵德的礼义之邦的文化长河中。儒、道、释均重视道德建设在身、心学性命中的地位;都重视人生,重视对身、心性命的研讨。三者互相借鉴、融汇,形成传统文化中“三教合流”的格局,甚至有“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的人生描述。中国民众何以对佛教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原因之一是佛学中蕴含的道德思想和对生命、对人生的深刻见解与中国的道德文化思想十分贴近。如金刚论中关于金刚心的论述:“一切善恶,皆出自心……心是身主,身是心用,所以者何?佛由心成;道由心学;德由心积;功由心修;福由心作;福由心为;心能作天堂;心能作地狱;心能作佛;心能作众生。是故心正成佛,心邪成魔……”(《金刚心总持论》.“金刚心论第二”)。大乘的戒、定、慧三学,天台宗的止观双运修持,净土宗的寂照并举,禅宗的无住生心等等都是极高深的心力修持方法。而所有的修持都是在行善、积德、尊老爱幼、体恤众生、利人利他等道德建设基础上进行的。

儒、道、释都讲心力修持,都重道德建设,都讲究明德、重德和守德。虽然在论述明德之理时各有其见解和说法,那是由其学术倾向、证、悟角度之异所致。而重德、守德则一。

气功修持的目的是促进健康,开慧增智,即人类生命质量的提高。天人相应,通过修持锻炼,人体生命与环境、与自然、与社会、与宇宙,一句话与生命周围的环境状态同步有序振荡,协调和合。这涉及人文生态学的诸多方面。在气功道德观指导下,加强道德建设,才能达到较高层次的气功状态,达到练功目的。气功道德观的建设,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建设。较高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修持者较深刻的“明”德。只有较深刻的明德后,才谈得上实际上的重德和守德,才能脚踏实地的进行艰苦的心力修持。每位气功修持者都这样做,功德与功力同步提高。笼罩在气功上空的种种不正风气的阴霾自散,我们将迎来崭新的气功大发展,科学大进步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