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话连篇之四十三——气功自古亦“近道”(1)

时间:2021/5/3 作者: 孙琪年 来源: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浏览次数:17575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理一下“道”的概念。气功学中经常提到的“道”,至少有两层意思——道教与道家:在《艺文志·七略·诸子略》中与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合为十家,并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两个“道”的解释是:“(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道教则是“我国宗教之一,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从这个解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虽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异中有同”——至少都与老子相关,道家以老子等为代表,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气功学与两个“道”也都有关:道家思想中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在“功理”的层面影响着气功基础,道家著作中还记载了不少古代功法和古人的练功经验;道教人士的修持实践则在“功法”层面丰富了气功方法,《道藏》等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气功文献。不过,尽管如此,气功业内人士总是有意无意习惯地将与道家、道教均有关的气功,称为“道家气功”,并认为该派功法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性命双修,内丹术的形成、发展是其主要成就,而周天功(内丹功)则是其代表功法。

1.老庄与早期气功

身处社会急骤变化时期的老子、庄子辈先秦人士,从当时自然、社会、人事等方面的诸多现象,感悟出“静以养神”之道,不仅成就了养生学中的静神学派,而且也奠定了早期气功学的理论基础。

老子基于“无为而治”的思想,提出“清静无为”“返璞归真”的养生理论,并极大地影响了气功的理论与实践,甚至可以说,它是气功从最早的以宣导舞为代表的以动为主,转向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的转折点。《老子·二十章》中“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众人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等论述,所提倡的无欲、无求、无知、无为,从而回复到婴儿样的自然状态的“梦想”,无论对气功学中调心、调息(尤其是胎息法)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还是对整个静功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主张,亦强调思想清净、无所杂念之静养以全神的重要性:在理论层面,他在《庄子·刻意》篇指出:“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职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惔矣。平易恬惔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在《庄子·在宥》中,庄子还借广成子之口,讲述了不少与古代气功有关的养生经验,如:“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在功法层面,在《刻意》篇他总结了彭祖等练功长寿者的经验,其中虽提及动功、但主要强调静功,指出:“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在《大宗师》则论述了呼吸深浅与健康的关系:“古之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不仅如此,书中还记述了孔子的心斋(《人世间》)和颜回的坐忘(《大宗师》),为人们展示了静坐这项功夫的由来。当然,作为儒家功法代表的心斋与坐忘,为什么没有被孔孟之徒的作者收载,而出现在道家之庄子的著作中,这或为当今气功研究者的一个未解之谜。

由于老庄对气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故有气功界人士将其誉为早期气功的里程碑式人物,而将《庄子》列为早期气功之大成。当然对于这一评价,业内至今尚未取得共识,但老庄及其继承者对气功的贡献则是无可争议的,尤其是“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等早已成为气功学的基本特色。

是可谓——

气功“近道”自老庄,清静无为婴儿状;

吐故纳新踵息佳,恬惔虚无神形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