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气”,古称布气。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古书中关于布气的记载并不多,且比较笼统。《晋书》记载的道士辛灵氏布气为吕猗母皇氏治疗痿痹病的案例,可能是古籍中仅有的少数实例之一。《东坡志林》中“学道养生者,至足之余,能以炁与人……谓之布炁”之言,可能是古籍中最为明确的布气定义,这一定义及道士李若布气治愈苏东坡之子苏迨之“少赢多疾”的记载是被人引用最多的文献。此外,《新唐书》所录太无先生气诀中也提到“用气与人疗疾”。但这些似乎都没有引起众人的特别关注。“外气”一词是第二次气功高潮中出现并开始受到广泛关注的,顾涵森、林厚省的《探测气功“运气疗法”物质基础的初步实验结果》(自然杂志,1978年创刊号)一文,首次出现了“外气”一词:“运气疗法是医者练功运气后,通过身体某些特定穴位发射‘外气’。”此后,又有不少学者对外气下了不同的定义,如:谢焕章在《气功的科学基础》(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9月)中对外气的定义是:“外气是人体辐射出的,受意念影响的,传输生命信息的能量载体。”刘天君在《中医气功学》教材中则认为:“外气疗法是指气功医师运用一定的技巧,有意识地将自身的内气发放于外,作用于患者并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顾、林在外气研究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由此触发了第二次气功高潮的出现于持续。顾涵森在第一篇论文发表后不久,很快又推出了一系列类似的文章;其他诸多科技人员也开始了对外气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成果纷纷见诸于众多的专业刊物,于1985前后到达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争论和质疑之声,1989年之后,公开发表的外气论文数呈断崖式下降,直至今日用“惨淡”来形容外气研究一点也不过分。抛开种种人为因素,外气研究在方法学上的不成熟或是一个主要原因。
既然没有现成的方法,就有必要在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建立气功自己的方法学。刘天君团队在《中医气功学》教材中提出的“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的思路,尽管主要适用于内气研究,但也可供外气研究所借鉴。这里,笔者大胆提出一个思路,以作引玉之砖。
总体原则
(1)扬弃中继承,探索中提高。即,对古人留下来的外气遗产进行认真的继承和科学的甄别,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态度,汲取其中的精华,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以提升其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2)研究无禁区,宣传有选择,应用需谨慎,推广暂不宜。也就是,研究的时候不设任何禁区,书上写的、民间传的,甚至影视剧中演的都可以涉足,但在宣传层面要设定严格的“禁区”,对不成熟研究结果不进行公开的宣传、不参与公开的争论、更不予推广应用,但可加强内部讨论,甚至争论。
研究方法
(1)在体研究的双盲法。对于诸如外气镇痛之类的在体研究,可在外气发放者与接收者之间放置棉质或纸质屏风,以阻断两者之间的交流,必要的注意事项事先与双方一起商定,必要时可由屏风外的“第三者”转达。如此,可最大程度地与目前人们认可的研究方法“接轨”。其间,充分应用刘天君的“双向设计、关联检测、相互释义”论。
(2)离体研究的“三三制”。这里所说的“离体”是指诸如顾涵森、林厚省测试外气红外效应样,对其物理效果的研究(测试);“三三”是指三部分人、三个地方、重复三次这“三”个“三”。具体地说,就是:①研究方案须经外气支持者、反对者,及对外气没有想法的仪器(测试)专家三部分人共同制定,方案一旦形成共识,即成文封存备案;整个测试过程只有仪器(测试)专家操作,支持者、反对者均不参与,并全程录像。②每一项研究,必须至少测试三个不同的外气发放者、每个人必须重复三次;有条件者,还要在三个不同地方的三组研究者重复三次。③研究结果也须参与方案设计的三部分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由三部分人达成共识,也可各自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