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气功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中,气功修习对士人修身养性起到重要作用,得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推动个人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时代之思潮。正因如此,气功不会湮没于历史,必将争鸣于当代,为国家与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捍卫真理、崇尚科学、敬畏道德之人。士与气的故事,如长虹贯日横亘于历史的天空,为此我们特辟新专栏『士“气”如虹』,相关知识在本学会专栏『“气”话连篇』中亦有一定涉及,欢迎您前去阅读。
本期内容为您介绍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建安文学领袖曹操的气功养生故事,让我们一起阅读了解。
曹操与《龟虽寿》
今天写到曹操,他的历史地位与丰功伟绩我们便不再多介绍,若要明了曹操对于气功养生的看法,首先可以从那首无人不晓的诗说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之所以名盛千古,很大原因就在其反映了曹操对生命盈亏盛衰的理性看法,这是一种不迷信、盲从的朴素生命观,且老迈而不自哀,“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开辟诗歌新流,极具建安风骨。秦汉魏晋,方士道术流行,秦皇汉武亦难抵长生诱惑,访仙服丹,故而曹操同作为掌权者的这种思想还是很难得的。
神龟仙蛇亦不可与世长存,何况人乎?这是他对宇宙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接纳与承认,但同时他又承认通过自身修养,可以延长寿命,生命的盈亏,不仅仅在天命,也在人的自身。
对曹操崇尚气功养生的记载有不少,如西晋张华在《博物志·方士》中说“魏武帝好养性法,亦解方药,招引四方之术士,如左元放、华佗之徒,无不毕至”,“魏时方士,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郄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不食,悉号三百岁人。凡如此之徒,武帝皆集之于魏,不使游散”。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曹操对气功与养生持反对态度,主要依据有:曹植宣称曹操对行气、导引、辟谷、房中等养生之术都不相信,于《辩道论》中云“自家王与太子及其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虽召之,只为不欲使众方士妖言惑众,乃“聚而禁之也”,以及曹操曾镇压黄巾军,而黄巾军又与道教关系密切[1]。综合种种,便认为曹操拒信甚至反对气功养生。
然而我们回看曹操本人亲作的的诗歌,《龟虽寿》外其另有
《秋胡行·愿登泰华山》——
《秋胡行 其二》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愿登泰华山》中希冀长生不老而与仙人游,但自知不能,故期盼延年益寿的情感与思想表达得十分鲜明,因此对于曹操是否相信气功与养生,其自身的表达才是较可靠的答案,所谓的不信,实是对养生术的不盲信,他并不认为通过气功与养生就可以长生登仙,或是仅仅借术而不加以自身努力便能长生久视。这是曹操的养生思想中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不盲目追求,才能戒骄戒躁,沉静气机,修养身心,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完善对自我身心的调节与把控。
曹操的气功养生法——炼精化气
关于曹操使用过的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炼精”法,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二七——
魏武与皇甫隆令曰:“闻卿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目聪明,颜色和悦,此盛事也。所服食、施行导引,可得闻乎?若有可传,想可密示封内?”
隆上疏对曰:“臣闻天地之性,唯人为贵。人之所贵,莫贵于生。唐荒无始,劫运无穷。人生其间,忽如电过,每一思此,罔然心热,生不再来,逝不可追,何不抑情养性以自保惜。今四海垂定,太平之际,又当须展才布德,当由万年。万年无穷,当由修道,道甚易知,但莫能行。臣常闻道人蒯京,已年一百七十八,而甚丁壮。言人当朝朝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三虫而坚齿。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嗽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练精。
——《急备千金要方·养性序第一》
炼精(咽津)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刺法论》中提到:“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人每天分泌唾液1~1.5升,津液就像泉水,取用无穷,因此津液有众多美称,如金浆玉醴、金津玉液等。
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水谷精微,故涎唾有益于人体的健康长寿。古代医家曾认为,唾液充盈者往往体质强壮,并根据唾液盛衰来判断疾病状况。
气功锻炼时,常有一股津液流入口腔,说明气功能增强脾肾化生津液的功能。
刘梦九在《气功静坐法的步骤》[2]中写道:“以上端之阳,下接十二重楼之阴,惟有用舌尖可以介绍。舌有五气之功能,以一舌之妙运而使五气朝元……所以养生必先以五气为本,五气之本乃是后天的纯精。能得其纯精,方可以炼精化气。在阴阳相接之候,即是上下相通之际。舌抵上腭,而后可使玉液琼浆由华池油然而生,即是五气的精华、丹田的真阳。此一点玉液,可得天地的正气,而使后天的浊气不除而自消。所以浊而不清,则清气不能生;清气不能生,则五气不能化;五气不能化,则先天的真气不能与正气相融。能调真息,则任督相通而先天真气与后天气相化,去浊留清、推陈出新,而阴阳调洽,自可延年而益寿。”
其详细论述了在练习气功时,舌抵上腭以贯通任督之气,于是真津发生,化为甘露,徐徐吞咽,可收水火相济之效,是“调真息”的关键点之一。唾液养生亦属于气功的一种,传统气功要求将练功过程中产生的唾液缓缓咽下,有研究[3]显示练功后唾液钠离子、钾离子含量、钠钾比值均显著低于功前,溶菌酶含量则显著高于功前,现代医学也表明,唾液中具备维生素、自由基等多种丰富成分,具有消炎、解毒、助消化及润肌减肥、防癌等多种作用。因此曹操所用的炼精法,在当代气功科学的研究与气功修习中仍然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学会推荐功法与系列文章中亦有一定的相关内容,您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进行阅读——
唾液增多是一种练功反应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保健功中具有咽津相关内容
医学气功学会,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归根气功中具有相关内容
医学气功学会,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三线放松功中具有相关内容
中国医学气功学会,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炼精法为其一,其二则是华佗五禽戏,曹操与华佗的故事广为人知,关于五禽戏,您可以通过本学会的以下文章进行了解。
华佗五禽戏详解
黄健,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华佗五禽戏详解(附视频,建议收藏)——仿生导引,内外兼修,强健五脏,无病先防
五禽戏特点与渊源
医学气功学会,公众号:中国医学气功学会
此外,还有历史文献中所言曹操所学行气导引之术、房中术等,以及曹操好酒、乐诗乐的养生思想,不作赘述。
参考文献:
[1]计光辅.曹操与气功养生术[J].中医药文化,2010,5(02):27.
[2]刘梦九.气功静坐法的步骤[J].江苏中医,1964(06):24-26.
[3]赵续民,王璟清,段兴州.气功前后唾液成分的变化[J].陕西中医,1985(07):321-326.